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建立新闻传媒评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意识,一旦走向社会就可能产生像多米诺骨牌那样链条式的影响。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的作用无疑要占据首位。新闻报道量对社会意识的大空间覆盖,使记者或受众都可能变成“事实色盲”,既只接受事实而无视或难以辨别和接受新闻的意识色彩。因此,新闻事实与如何认识事实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正确地评估传媒和新闻作品的效果,需要建立新闻传媒评论学,这是新闻学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学科。随着新闻媒介干预生活的日趋活跃,评析新闻作品和新闻媒介功能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受众的注意,人们开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传媒评…  相似文献   

2.
事实、采写、受众这三个环节,在新闻传播学中被称为“新闻链”,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三环节,是新闻传播的关键所在,因为我们发现事实、采写事实,都是为了让广大受众知道事实。那么,编辑对新闻来稿的选择便也因此有了尺度:一方面看它反映的内容是否与社会大众关系密切,是否是大多数人想知、应知、未知的事,如果是,它就有了新闻价值,有了宣传的必要。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闻要新,传媒就要发独家新闻。众所周知,所谓独家新闻,就是在受众尚处在本知状态,其他传媒还未报道的情况下而首先予以报道的新闻;或者其他传媒虽已有所报道,但因其覆盖面尚未覆盖了本传媒的覆盖的地区,而该地区的受众仍处于未知状态时给予报道的新闻,均可称独家新闻。但后者随着传媒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新闻已经普及的今天,留下的独家新闻的机会已经很少了,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深人实际,挖掘独家新闻,才能保证新闻确新。然而,翻开全国的报纸,打开电视机、拧开收音机的旋扭,尤其是打开电脑的新闻网,到底有多少家传媒报道的全是…  相似文献   

4.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增长见闻之重要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心的需求上的;关心的事,才是人们最迫切想要知道的事。所以,新闻媒体在向受众提供各种新闻的时候,需要从受众关心的事情,来为受众进行贴心的服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传媒事业的迅猛发展,遍知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职能已经被各种新闻传媒广为承担。说这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新闻传播行为由事实——新闻报道者(传媒)新闻接受者(受众)三个要素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相对应的正反两组四种信息不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要想提高宣传效益,就要讲求宣传艺术,这可以套用现今时髦的一个词:包装。从新闻发生到受众接受的传播路途中,新闻信号在流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站就是传媒———这一接收和发送双重角色合一的公共机构。由于受众对新闻信号已从单一的被动感动日渐成长为主动的选择性感动,因此,传媒也从原始阶段的单向传播者成为被要求、被挑选的信息“邮递者”。要让受众接受你的传递,就看你递过来的是何等面目的信息。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包装,就可能成为打动受众的第一印象。包装不仅是第一采访者记者的重要职责,而…  相似文献   

7.
在受众的新闻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传媒市场日益“买方化”的今天.新闻报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唤起受众的情感.新闻记者就必须在采写过程中更加用心.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平面媒体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实践中,无一不与大脑和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发生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视与听的感官功能的“表现”尤为突出和重要,正因为有了记者身临其境的“耳闻目睹”和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新闻篇章。 然而,众多“视来”的与“闻进”的,未必都是事实,是事实又未必是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也未必是重要而又感人的新闻事实。那么,在新近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受众未知、欲知而应知的事件中,怎样才能真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今天.传统传媒竞争激烈.新兴传媒方兴未艾。为了吸引更多受众。各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新闻是媒体的根本。面对同样一件新闻事实,谁的报道快,谁就抢到了先机;谁的报道“有血有肉”。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和“耳朵”。不难看出.时至今日,受众的鉴赏水平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仅仅交待清楚新闻的来龙去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口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只有在新闻采访中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报道,尽可能多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才能大大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为受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1.
陈妺 《记者摇篮》2014,(10):21-22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新闻,但是我们当中大部分的人只是为了新闻而新闻,很少静下心来研究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成功的。范长江曾经对新闻做出了一个定义: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所谓的广大群众正是我们所谓的受众。而所谓的受众在我们媒体人眼中正是传播活动的土壤,想要结出好的果实,必须给它上好的化肥,好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是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确立受众意识: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确立受众意识是一个须臾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所提供的无数事实足以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一、牢固树立受众意识是新闻传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 每一部新闻作品都存在着价值实现的问题。新闻作品的价值(并非新闻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二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一篇稿子经过采、写、编、发等一系列环节,进入了新闻传播的流程。  相似文献   

14.
(一) 现场短新闻用作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报纸的新闻采写应该充分借鉴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这一特点,这是它增强与电视传媒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一,现场感可以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 报纸新闻多选用现场发生的可触、可感、可视的事实材料,可使新闻更具有个性、具体性、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受众信服。 解放军报1998年7月对日一版的新闻《共产党员的位置在水线》,记者运用视觉新闻或目…  相似文献   

15.
蔡骐 《当代传播》2003,(5):19-19
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我们的传媒进入一个大市场,这个市场既包括新闻传播业也包括其他产业,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媒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传媒市场形成的标志有: 1.我国的新闻传媒被程度不等的推向市场,迄今为止无一没有进入市场。 2.在传媒市场中受众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传媒已经认识到受众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新闻传媒最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重视、强化和拓展传媒的服务功能,是我国新闻传媒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新闻传媒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尽心尽力为受众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传媒要重视受众的意志和愿望,关心受众的疾苦,了解受众的意见和需求,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客观新闻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化了的意识形态,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它要受到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或不同政治信仰或不同认识水平的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点的制约。这就使某些新闻规律具有特殊性。目前已被认识和掌握的特殊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新闻选择的局限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要受到新闻政策的制约。哪些事实应该选择,哪些事实不应该选择,都要受到阶级利益和记者观点、立场的影响;受众欲知的,政策不一定允许知道,受众不想知道的,政策却往  相似文献   

18.
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是新闻工作者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新闻工作者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陆定一对新闻的解释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范长江认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由此可见,新闻是大家想要知道的事实存在,如何增强民生新闻的可视性,新闻中的一些小要素,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标题的落脚点要小所谓落脚点小就是要满足受众中最基本的群众的信息需求。这种信息性的标题要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准确传递新闻中重要的信息,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作品的最高追求或日最高标准是什么?我以为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中升华出来,一滴水见太阳式地闪射出时代精神,闪现出国家的民族的人民大众的最高利益,展示出导向受众的传媒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的,不妨分析如下:一、批驳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事实失实或是不准确,也可能认为新闻观点错误或是不准确,很快就产生与新闻对立的心理活动,出现不能接受的心态。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总是想办法找出批驳事实错误的材料,往往用其他事实对新闻进行反证,从而否定新闻事实,同时,用推理或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