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今天,总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我们依旧彷徨和迷茫。“听、说、读、写”依旧是主旋律,依然操纵着课堂,而学生呢,依然充当“容器”“听众”“下级”的角色。而唯有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很多的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在本该是大胆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语文课堂却保持沉默?有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如痴如醉地跟着我走?能不能努力地使我们的语文课每天都成为学生们最期盼的课程?今天我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鄂春柳 《中学俄语》2008,(11):26-27
教学实践表明,我们每上完一课都会有成功的或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时候师生之间配合很好,课堂气氛活跃;有时候虽然教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学生却启而不发,课堂沉闷。再比如:一次课内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学生共性错误在哪儿,哪些是个别错误,为什么出现这种错误,该如何解决?听了一节公开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地反思,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积极创设问题意识的理论背景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上课很安静,都认真地听课,却很少主动提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以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目标来获取知识.然后学生以教师的答案作为标准,思考问题和板书解题过程千篇一律,很少问为什么这样做?还有第二种方法解吗?在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几乎没有"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等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学生不会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呢?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进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以来,有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还是顾此失彼,重视了课堂的繁荣表象,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思考;重视了教学环节的流畅,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连贯;重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却忽视了数学思想的渗透。那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呢?  相似文献   

6.
笔者听了众多语文课,其中既有常规课,也有名师观摩课,欣喜地看到,阅读教学的视角转换到了"关注言语表达形式"上,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但喜中有忧,课堂上,我们所关注的"教学问题"设计却没有根本性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有:首先,问题设计没有指向关注文本表达的"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其次,问题设计没有凸显教材由易到难,呈螺旋式上升排列的特点。第三,问题设计没有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无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无法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有效课堂的实验与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提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形形色色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  相似文献   

8.
冯敏 《广西教育》2013,(17):20-20
“我们该教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或许稍显稚嫩。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却发现这个“稚嫩”的问题,依然是我们最揪心的话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看到很多教师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带领学生在“结果性知识”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还有很多教师用自己约定俗成的思维来同化学生的思维和约束学生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如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呢?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上课有什么价值?这值得我们反思。在"去问题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机械、被动、教条的回答有着标准答案的问题,与此同时,却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他们该有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一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六年,期间可以说是理念层出不穷,模式遍地开花,方法日新月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困惑: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就缺乏了灵性?为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水平?细究之下,或是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历史课,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课、思维训练课,或是杂化成各科知识的拼盘,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教会多少语文方法,提高多少语文素养。这正应了李镇西的一句话:花时最多,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1.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途径,是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可我们发现:小学生很难做到整堂课都在倾听,课堂前半时大部分学生能坚持倾听,后半时却不能;并且年级越低,越容易走神。有人把课堂后20分叫做倾听倦怠期。为什么后20分钟容易产生倾听倦怠?应该采取哪些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倾听实效呢?我们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5,(10):4-5
录像刚开始,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看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全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打上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学生独立思考时紧锁的双眉,几乎听不到学生为捍卫自己想法时的激烈争辩?我想原因之一是教师的主观判断意识太强、主观表现欲望太高,喜欢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艺术,要使得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问得有价值,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水平获得提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当然,问题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如有的是"What"层面的,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有的是"Why"层面的,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有的是"How"层面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且倍感困惑。为何我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呢?其实,过度注重"知识"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方柏林在2012年第15期《读者》撰文《知识不是力量》认为,当我们提到"知识",有时候是指"知道",  相似文献   

16.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学生愿意听?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如何听课效果才高呢?觉得自己的课不错,为什么专家却说还有问题?而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努力去研究了,为什么教师不满意?学生也不满意?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周敏华 《教师》2010,(3):98-98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少提问题,提问题的习惯只是在于个别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使学生多提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已经几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作了很多的尝试,但是当下的政治课却依然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依然没有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原因有很多,但是课堂上缺乏学生真正有价值的声音绝对是一个根本原因,学生在政治课上永远是跟着老师走,教师又只是跟着教材走,于是,课堂在对教材的绝对遵从中丧失了灵气。  相似文献   

19.
高俊秋 《教师》2011,(6):77-77
我们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讲过多遍的知识学生就是记不住?为什么一再强调的地方学生依然出错?"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课上除了"数"还是"数",少了生活经验,少了学习乐趣,却多了没完没了的讲解,多了枯燥无味的练习。学生厌学是因为没有求知的欲望,或者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情景设计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提升感悟,从而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实践中,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有时却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教学效果甚微、甚至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又如何创设有效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