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开心小辅     
《辅导员》2004,(11)
胖弟弟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胖得实在不像话,大家常常取笑他。老师要他们班同学在联络簿上记下“每天帮家里做的事”,弟弟怎么也想不出来,最后只好由妈妈代为填写。她在联络簿上写道:“每天帮家里吃饭。”老师的评语是:“看得出来,你很努力!”日本名字课堂上,小辅在给学生介绍日本人的姓氏。他说:“如果有个日本名字里有‘太郎’二字,那他一定是长子,如果他名字里有‘次郎’二字,那他一定是次子……下面,谁能说出一个有这种名字的日本人?”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回答:“山本五十六”。  相似文献   

2.
唧唧歪歪     
和你的关系一个新生去学校报到。老师:“家长姓名?”学生:“李大猛。”老师:“和你的关系?”学生:“不好,经常揍我!”这就是黑客某校一同学买了辆新自行车,为防盗,每晚都用5条铁链将其锁在柱子上。一天早上,这位同学发现5条铁链都被人弄断了,但自行车安然无恙,车后还贴了张字条:你以为我校没人了吗?这位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告诉他,这就是黑客。可怕的名字课堂上,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介绍日本人的名字习惯。她说:“如果有个日本名字里有太郎二字,那他一定是长子,如果名字有次郎二字,那他一定是次子……下面,谁能说出一个有这种名字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3.
口语能正音     
已故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在台北大学作《何为正音》的报告时说:“我第一次看到‘针灸学’时,便会念它‘针灸学.”还说:“《论语》里头有个沂水,山东有个临‘临沂’,台北有个‘临沂街’,可是你要叫三轮车拉‘临沂街’,有的人就不懂,他只认得‘临沂街’.照韵书上的‘沂’字没有这一读的,一定是把‘沂’字误认为‘祈’字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由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又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被北洋军伐政府逮捕.在当时所谓的国务会议讨论这件事时,一位阁员恶恨恨地说:“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什么名字不可取,他偏偏叫个李大钊.  相似文献   

4.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字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相似文献   

5.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6.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7.
浮光掠影     
《新作文》2002,(14)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选自《纸上听说书》…  相似文献   

8.
<正>高考记叙类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在构思上就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语)。下面笔者谨以2015年高考  相似文献   

9.
说“×”     
我们先读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所级性的吗?’了,……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文中出现的×,据统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几十处之多。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三题     
粱灶群 《师道》2003,(10):26-27
名字的故事给新班级上课,我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名叫梁灶群(板书)。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名字有点特别和俗气,因为‘灶’字很少用作名字,使人想起农村做饭烧水的灶台,黑乎乎、脏兮兮的,很俗很土,猜想我定是农家妹子,而我的名字也一定跟迷信五行有关,大家猜得很有道理。我的确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名字也的确与五行有关。算命先生说我五行缺火,火在灶里最常见,父亲相信他的话,让我用了这个名字。希望‘灶’字能给我带来平安和幸福。我以自己的名字写了一副对联:灶神烹佳肴立地,群民享美味为天。横幅是:尽职尽乐…  相似文献   

11.
午饭后,姜旦旦回到小书房,又翻开作文本,看他那已经看了几次的评语:“姜旦旦同学,你的‘说’字为什么都是秃着头?你要知道,大多数‘说’字是要戴‘帽子’的。”姜旦旦还是没有看懂那评语的意思。他想:“同学们都说作文老师写的评语很有意思,我怎么就看不懂呢?”然而,姜旦旦还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轻声地自言自语起来:“‘说’字秃着头?要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说”字不放。他看着看着,那“说”字一颠,闪动了几下,从作文本上站起了一个小小的秃头“说”字人!那“说”字人一站起来,就朝着姜旦旦哀求说:“旦…  相似文献   

12.
走进赵丽宏先生为我们打开的“那扇门”,我们会读到这样一句话:“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课文里所说的“高智商的野蛮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3.
我做什么事都要说“等一会儿”。这不,今天爸爸又让我写作业,他说了3遍我才极不情愿地去写。写着写着我就开起了小差,我想:如果能有个等一会儿的国家,里面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等一会儿,那我就不会挨骂了,该多好啊!我想着想着,忽然,从天花板里钻出一个身体很胖、眼睛小小的小人。我吓了一跳!忙问:“你是谁?从哪里来的?”他朝我摇摇手说:“等一会儿,我先在你床上睡一会儿。”说着,他竟然真的睡着了。过了好长时间,我实在忍不住了,叫醒他,胆怯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他慢吞吞地说:“我叫‘等死人’,从‘等一会儿国’来。”“‘等死人’,…  相似文献   

14.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5.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床了……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寻声走了过去。原来是“两”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呢?”小红不解地问。“两”字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说:“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那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低着头问。“两”字说:“我只有一个读音‘li2ng’,意思有四种:一、表示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常用于成双的事物、量词或‘半’‘千’‘万’‘亿’前。二、表示双方,如‘两败俱伤’。三、表示不定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几…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中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和要求有较大变化。明确各类材料作文的特征并掌握其审题方法,很有必要。一、定向型材料作文。这类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是考生提炼观点或叙事记人的依据,考生阅读这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其本质含义。如果考生的审题立意偏离材料所定之向,则会造成偏题。这类材料作文相对来说限制较多,考生发挥空间较小。例如2005年苏州题所提供的材料“: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捺,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捺,那么‘人’字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该题提出的要求是:“根据上…  相似文献   

17.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19.
文癫子     
他说,有竹子花开时,替他刻一颗印,执著于来世的约期,印在散发墨香的书册里,那应该是他的名字。约期只为两个字,文学。他的名字早已为人所淡忘,大家都叫他“文癫子”。我们去见他时,只见到一堆青冢,没有墓碑,坟堆垒得很平,位于一个小竹林里。癫子是一种很蔑视人...  相似文献   

20.
改名字     
我班有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小朋友,名字叫吕一帆。他会打游戏机,会写一手好的毛笔字,老师教的本领他一学就会,小朋友们都很崇拜他。有一天,严卉沁的妈妈对我说:“我们家的严卉沁要把名字改成‘严一帆’。”我一愣。“她说班上有个叫吕一帆的小朋友,什么都会。如果把名字改成‘严一帆’,就能和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