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党对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领导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以介绍刘和珍的事迹为线索,概述了女师大学生运动的四个阶段:开除学生,武装接收,赁屋授课,恢复旧观。根据目前新发现的材料,得知党对这一运动的全过程都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了领导。  相似文献   

2.
刘和珍,1904年诞生于南昌市,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示威游行中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时年22岁。鲁迅先生称赞她是“真的猛士”。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1923年夏天,刘和珍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当时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先生,思想进步、作风民主,他聘请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讲授《社会学》和《女权运动》,又聘请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刘和珍学习刻苦、认真,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24年2月,封建洋奴杨荫榆当上了女师大校长。她极力兜售封建主义的文化糟粕,重聘前清腐儒为国文学教员,并准备网罗上海滩上的“鸳鸯蝴蝶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主张痛打落水狗,坚持彻底革命和继续革命,反对投降主义、折中主义的光辉论文。但其中有一些词语,在理解上还存在若干分歧。特别是关于“遗泽”一词的讲解,分歧更大。而分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对原文所展示的女师大和女子大学之间的复校与反复校的斗争有所忽视而引起的。“女师大风潮”从一九二四年下半年起,经过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长达一年之久。女师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斗争,是当时我们党所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鲁迅等的支持下,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底北京各界为要求关税自主、反对段祺瑞政府出卖主权而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斗争高潮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于同年十一月三十日胜利复校。但斗争并未结束。由于北洋军阀的叭儿狗——《现代评论》派的一批“正人君子”陈西滢之流支持章士钊利用职权非法成立女子大学,女师大虽然迁回原址,而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电影     
电影在20世纪初就传人我国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鲁迅并不感兴趣。从能够查到的资料看,1924年他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才头一次被许广平等学生拉着到北京的开明影院去看电影。这一年,鲁迅43岁。鲁迅1924年4月19日的日记写道:晴,晨往女师校讲课,午后往开明戏园观非洲探险影片。”1924年11月30日的日记写道:“往真光观电影。”这两条,是能够找到的鲁迅进电影院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历史大观园》看到一篇《杨荫榆其人其事》的文章,文中谈道:“曾经被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斥骂过的杨荫榆,其实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女性。”“在女师大事件中,她站在校方的立场上,要学生好好读书,反对学生从事政治运动,遭到学生的反对和...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只有两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却  相似文献   

7.
《女师大周刊》,全名《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是女师大的校刊,约创刊于一九二三年。一九二五年五月以前,该刊一度被反动校长杨荫榆控制,充当了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在教育界代理人镇压学生运动的舆论工具。在当时的《周刊》上,连篇累牍刊登的都是杨荫榆《致全体学生公启》、《呈教育部文》、《对于本校暴烈学生之感言》、《致开除学生家长、保证人函》以及杨荫榆窃取学校及评议会名义发布的开除布告等一类文字。杨荫榆被逐之后,该刊一度停刊,至女师大复校后复刊。因该刊目前极为罕见,且零落不全,故将该刊有关鲁迅的若干资料介绍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扉页上刊出德国进步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这是鲁迅先生对柔石烈士的纪念。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编选珂勒惠支版画集时,回忆到了这件事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写于深夜里》) 可是,当年《北斗》编者丁玲同志的回忆却与上录文字小有出入。她说,在筹备创办《北斗》时,“除了文章,我想还应该有图画。我请求鲁迅先生支持,他叫我到他家去挑选。这是我和鲁迅先生来往的开始。我选了一张木刻,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牺  相似文献   

9.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萌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嵇康     
<正>一、1940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庄子与鲁迅》;1947年,许寿裳先生写过一篇《屈原和鲁迅》;——这对于发掘鲁迅和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上都是饶有意义的。很久以来,我却想写一篇《鲁迅和嵇康》,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鲁迅对嵇康那么爱好,嵇康和鲁迅在思想上以及在风格上又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发掘发掘是尤其值得的吧。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论鲁迅》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当时陕北公学学员汪大漠同志的记录稿,最初发表在1938年3月出版的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刊物上(参阅《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唐天然《〈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经过》和《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2日胡风《一点回忆》两文)。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于1981年9月22日,重新发表了这篇重要讲话,它与原来发表的记录稿略有不同。毛泽东同志当时所以要发表这篇重要演说,其  相似文献   

12.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上。距今已有80余年,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的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的作品,读者却总是品不完,道不尽,究其什么原因使这篇万字小说不因历史的久远,仍旧光辉四射,魅力无穷呢?让我们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两大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曹津源 《语文知识》2002,(10):45-46
一、关于家庭“变故”和“父亲”病死。文中所叙“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是指鲁迅的祖父介孚公因科场下狱;关于“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一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较详的叙述:“……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而那“最有名”的医生却开出“原对蟋蟀”这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的药引,“……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两件事,使鲁迅“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终于“看见世人真面目”。在这平稳的叙述中,涌动着的是他对官场腐败、封建遗毒的痛恨和对世态炎凉、人情纸薄的慨叹。  相似文献   

15.
董水龙 《师道》2006,(1):27-28
温老师:您好!2004年7月31日下午,笔者有幸在鲁迅故里举行的鲁迅纪念馆新馆开馆暨鲁迅作品和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聆听了您作的《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后又无数次拜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8期),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存在的问题,一是鲁迅研究界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二是把生动的鲁迅作品变成了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三是教师的修养素质不足造成无法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影响了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影响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7.
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是一个别具匠心、含意深邃的开头。准确领会和讲授这一段的含意,对理解全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有人却依此为据断定“鲁迅没有参加女师大召开的纪念刘和珍的追悼大会”。这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把这段开头的作用完全从文章中抹掉了。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要点这一组教材有四篇课文,即讲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白杨》、《高粱情》,阅读课文《幸福是什么》,还有一篇读写例话《练习概括中。G思想》及基础训练。1.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读写训练项目编排的,从不同角度赞颂革命前辈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品质,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作者回忆跟伯父鲁迅先生接触的所见所闻,表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怕扬》是一篇借物喻人,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作者倡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诅歌…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上。距今已有80余年,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的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的作品,读者却总是品不完,道不尽,究其什么原因使这篇万字小说不因历史的久远,仍旧光辉四射,魅力无穷呢?让我们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两大方面加以论述。一、作品具有深刻广意的思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研究中,通过找寻时间上的节点或者原点来探究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1925年鲁迅杂感创作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较此前有了新的提升。在女师大风潮等一系列介入现实的活动中,鲁迅获得的是杂感的自觉,在现实世界中直击黑暗,这条道路成了他摆脱时代的奴役之后再度确立自我形象的必然选择,并最终形塑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主要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