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1.
近日,北京八十中学的特级教师怀着对广大贫困地区师生的深切的爱。在校长田树林同志(生物特级教师)和学校特级教师沙龙负责同志童嘉森、吴万辉(数学特级教师)、喻祖权(语文特级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手拉手学校——京西门头沟西辛房中学进行了一次义务支教活动。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教案或解读文章,莫衷一是。虽然有人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来自圆己说,但我以为,以下三个问题是绝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因为这是关于文本的最根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4.
我们确信,《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论文,尽管文本中并没有罗列什么美学名词,而是以通俗流畅的文字,简洁自如地道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反复地叩问自己:作者要阐明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是在谈残缺美吗?似乎不全是。是谈艺术创作中虚与实的关系吗?也  相似文献   
5.
<正>《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一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庭的和睦,这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在谈到自己回国的原因时说,因  相似文献   
6.
将鲁迅杂文《忽然想到(六)》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选修三)》],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文章虽短。可含义颇深,着实让人有一种读不透、讲不明的感觉。笔者尚且有如此感觉,更何况那些对鲁迅知之甚少的学生。但笔者的教学也并非一无收获,它使笔者“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教材一同成长”,这不知可否算合了教材编者的意了?  相似文献   
7.
近日,北京八十中学的特级教师怀着对广大贫困地区师生的深切的爱,在校长田树林同志(生物特级教师)和学校特级教师沙龙负责同志童嘉森、吴万辉(数学特级教师)、喻祖权(语文特级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手拉手学校——京西门头沟西辛房中学进行了一次义务支教活动。为了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西辛房中学聘请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的课下有两条注释:一是关于梅兰芳,一是关于邵询美。但对相关人事语焉不详,教师和学生对这两条注释也很是隔膜。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聊以补充,以资教师备课和学生阅读之用。  相似文献   
9.
在色彩缤纷的诗歌百花园里有一枝奇葩——谜语诗,它是诗歌和谜语联姻的结晶,既有诗歌的特征,音韵和谐,韵味无穷;又具备谜语的情趣,启人心智,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