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众“参与”,是指观众对电视传播过程的介入和参加,是电视采编人员调动广大观众参与意识,使其成为电视真正主人的举措。观众在行为上参与电视节目的重要性,早已成为电视工作者的共识,有了观众参与,可使电视节目充满活力,它不仅可以变一种声音为多种声音,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观众自身参与,启迪自我意识,促进人的思维敏捷,提高文化素质,开发人们的创造才能,有利于电视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现在各级电视台都努力抓好现场报道,办好观众参与性强的、参与面广的节目,如《观众点播》、  相似文献   

2.
传统电视媒体,往往是我播你看,观众被动接受。但如今观众不仅要求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关信息,满足“知情权”,更希望媒体能够成为自己发表意见、展示主张的平台,实现其同样强烈的“参与权”。所以,从央视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创办了各种谈话类节目,让观众参与,与观众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电视的互动,最根本的一点  相似文献   

3.
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形式.最早Ⅲ现在美国.英文名为“Talk Show”.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脱口秀。相比较于传统的其他节目,此类节目尊重观众的参与意识.实现双向的心灵共振,因此拥有更多的参与者,也和观众贴得更近。电视的“贴近”属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4.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成功摄制,至关重要的是题材的选择.电视观众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普通的百姓,电视事业的繁荣有赖于他们的热情参与,基层电视工作的生活氛围、工作职责都与他们息息相通,“凡人小事”是联系观众的情感枢纽.电视编辑记只有通过自己手中的摄像机聚焦“凡人小事”,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才能与电视观众的心靠得更近.  相似文献   

5.
李丁宁 《记者摇篮》2006,(11):51-51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面对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较之影像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更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6.
黄缨 《新闻通讯》2012,(11):44-45
电视有奖竞猜栏目以多种形式呈现于荧屏,在调动观众参与和提升收视率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短信互动”渐变为“短信盈利”,“观众参与”蜕变为“观众博彩”等。该类栏目的发展起伏不平,简单的“放”或“管”都不利于该类栏目的发展.要强调媒体责任,走人文化道路,营造一个内容规范、环节透明、益智娱乐的电视有奖竞猜的人文环境,使该类栏目呈现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1997,(5)
时下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口味如何?上海最近通过高科技电视个人收视记录仪调查显示:观众选择电视节目口味有变化,通俗电视剧普遍受到欢迎,新闻性、时效性较强的节目备受青睐,参与类节目嬴得“人缘”。与此同时,观众群体出现分流,一些形式老化的节目日渐式微,同类节目质量竞争激烈,日间节目也逐渐拥有了固定观众。  相似文献   

8.
罗幸  王添 《传媒》2016,(9):49-50
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公开课担负着传播知识与价值观、引导公众行为的重任。但由于其以教育为传播目标,在电视上开办“课堂”,因此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如何在口语传播层面上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如何挖掘电视演讲的内在价值?如何准确定位主持人与嘉宾、受众的传播功能?这些问题都成为电视公开课吸引更广大受众参与和观看的关键所在。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坚持平等、互动、参与的节目理念,尝试变“你讲我听”“你传我收”为“相互倾听”“彼此理解”,用自己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独到的注解。  相似文献   

9.
傅崇智 《声屏世界》2002,(12):52-53
如何对待观众? 观众是电视的上帝,因为观众在消费电视,可是观众究竟是在消费电视还是在消费电视推销的产品?电视在经营节目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在经营观众,没有好的收视率,没有有效的注意力,哪个企业会轻易投入广告呢? 如果我们把观众收看某一电视节目理解为对电视产品的购买行为的话,那么他们购买的是什么呢?首先他们购买的是对某一节目的品牌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来自于对品牌个性的接受和认同;二是购买电视产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主持人节目中,主持人亲切地将观众称为“朋友”。然而,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单位进行的“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电视“主持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主持人似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当作观众的朋友。主持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是主持人在节目中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独特的风格、真实的情感真正与观众相知、相交,使观众真正想看、爱看你所主持的节目。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知识传播的“专”和“新”与电视的观众面、收视率之间,常常似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但能否改变呢?在创作电视科普片《男性不育初探》的过程中,我们作了些探索。该片在江苏电视台《科学宫》专栏播出后,观众反应热烈,在全国“性教育”论文研讨会上亦  相似文献   

12.
1月29日早晨,北京某居民区奶站门前显得格外热闹,正在排队取牛奶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议论开了: “昨儿晚的电视您看了吗?副市长候选人都跟代表见面了。”“张百发说得挺实在,他希望大家选他当副市长。”“这倒不错,副市长‘竞选’都上了电视……”一次电视报道,能在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确是始所未料的。在欣喜之余也令人思索: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电视宣传如何更开放些?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人们看电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观众形象地讲“已习惯像牛一样被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牵着鼻子走”,有的说“一天少吃一餐饭,似乎还感到无所谓,但一天不看电视,似乎就觉得更饥饿”。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化正潜移默化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电视化的发展与繁荣,电视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那么究竟电视化在哪些领域改变和影响百姓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4.
央视率先推出的“独播”策略,是央视应对电视竞争的重要举措,一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卫视也积极介入,参与“独播剧”的竞争中,业界人士与学者对此的反映是:有的击节叫好,认为既可净化荧屏,改变“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又可提高频道识别力;有的则忧虑是否会造成观众的收视障碍,是否会造成电视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但是,面对“独播”策略,业界还有一种看法是:“电视剧神话”何时可以休矣?作者张健针对电视市场上的“神话效应”现象,作了较为理性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受众参与大众媒介传播活动有着优良传统。但是,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发展,这种受众参与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观众参与电视传播要晚于报纸和广播,实践上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理论上又匮乏研究,尤其是在电视传播活动中观众参与电视节目愈来愈丰富的今天,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则很有必要了。本文拟从观众参与电视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性、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主要特征及其形式两方面作一粗浅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现众参与电视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陆康 《视听纵横》2005,(6):96-97
多年来,广大电视艺工作为了使荧屏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层次的电视观众的不同需求,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改进节目内容、节目形式,提高节目的化品位,创作出不少新颖别致、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艺作品。但是.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曾有着“新花招”的电视艺节目又慢慢成了观众眼里的“老套头”,观众没兴趣看.当然影响收视率,这样.又逼着你对节目、栏目进行改版.推出更适合观众“口味”的“新花招”,以赢得电视市场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周平  谢丽娟 《视听界》2001,(4):54-54
在电视诸元素中,解说、画面、同期声、音乐、字幕等都应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为主题服务。看电视讲的是一种感觉,观众不可能把诸多元素分隔开来去欣赏。观众看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理解的感觉,即“观众感觉”。因此电视的各种元素都必须围绕你要给观众的感觉做文章。一、主观解说与客观采访相“融”。目前,电视纪录片大都采用解说与同期声互补的叙事方法。作为解说除应该避免与同期声的内容重复外,更应该讲究一个“融”字,即在不知不觉中解说与同期声准确并最简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如何使省级卫视在面临“上挤下压”和并不占“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吸引全国观众的“眼球”,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省级卫视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自身优势,策划出大众参与性强的特色活动,吸引大众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19.
如今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电视媒体,作为先进传媒主体,更需要越来越多地与观众进行沟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互动”。如今,观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充分表达意愿和看法。希望参与到电视节目当中,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对传媒而言,不啻是一种市场需求。互动节目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开播的同时,也向观众推出了一个崭新的电视评论模式。这种以纪实性现场采访为基础,由主持人(记者)主持的电视评论,引入了大众参与评说,通过平等、双向交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区别于传统概念的新型电视评论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