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4,(11):38-40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2.
杨娟 《江苏教育》2014,(11):36-3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个性化学习。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是一种经验加工,也是一种个体学习实践;是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个体学习方式。实现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个性化学习,可以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开发资源,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实施课程,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娟 《江苏教育》2014,(3):36-3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个性化学习。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是一种经验加工,也是一种个体学习实践;是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个体学习方式。实现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个性化学习.可以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开发资源,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实施课程,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本"具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通过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三方面综合实践,全面优化学校课程,让课程更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超常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在37年的探索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数理强化特色的超常儿童教育课程体系,基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激发潜能”“贯通整合、突出创新”三大建设理念,在对国家课程进行贯通式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建设完成包括拓展课程和科学研究课程的两级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超常儿童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以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为核心,让超常儿童充分激发潜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丁建红 《生活教育》2014,(21):45-47
正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近年来,无锡市东林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夏,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其前身是著名的东林书院)坚持生活教育研究,聚焦儿童,依据儿童生活的多元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课程:对于国家课程,在开齐开足,确保基本目标达成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校本化实施,直指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凸显学校的教育特色,赋予国家课程以更丰富的更有针对性的价值内涵;同时开展校本课程生本化研究,通过对课  相似文献   

8.
汪秀红 《中学教育》2010,(11):16-21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与需要,也符合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的基本教育假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由课程实施本身的二元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有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这一基本模式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试图通过对样本学校个性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的详细描述,阐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个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多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校长参与、引领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者、推进者和合作者,可以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课程需要学校通过“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去完成。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理念已基本认同,对课程实施的方法已初步了解,对课程改革的问题已逐步正视,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已经具有可能。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为看,可以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引领师生在目标的建构中成长;遴选教学内容,引领师生在内容的选择中成长;探寻教学方法,引领师生在方法的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从“和美教育”文化的挖掘出发,建构“和美课程”,解析“和美课程”的组织特性,积极探索“和美课程”实施的校本模式,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地方课程班级化,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路径.  相似文献   

12.
推动学校课程儿童化、儿童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绵竹紫岩小学以丰厚的课程文化构筑生命成长的基石,凸显了课程“三化”的教育价值:突出课程的儿童特性、学校特质、时代气息.以兼具丰富性、选择性、品质性的学校课程,适应了儿童全面、个性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和要求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认识,促进这一核心价值的实施,从而实现"让儿童和课程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具体需要的课程;强调以校为本对课程进行持续地改进。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而非“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还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5.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合·成"课程旨在整合资源、融合要素、适合师生,构建让每个人都能成长、成才、成功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践中,学校建立并完善指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多维课程结构,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等多种课程实施途径,通过综合化、差异化、多元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课程评价方法,精准高效地实施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概念的背后是理念。我们需要用“有活力”的概念来引导课程改革。当下,课程实施中还存在概念使用不准确、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不清晰等现象,亟须厘清,并澄明其意义,避免误导。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应使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概念,在这一前提下,使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在课程价值坐标上,应坚决摒弃“主科”“副科”概念,让处在边缘的课程走到中心来。“应教尽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特定的使用语境,不能强调与应试挂钩,不能否定“少教多学”,“少教多学”仍是教学改革的走向。教师要坚守儿童立场,让自己变成儿童,但要以“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为准则,发挥应有的提升、引领作用,反对并防止极端的儿童中心主义。还有些概念可以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枸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和要求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认识,促进这一核心价值的实施,从而实现“让儿童和课程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浦纳 《现代教学》2014,(7):119-120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是我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我校课程领导小组的整体规划,需要学科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研究需要随社会、校情、学情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质量,成为一所爱学习的学校、感受成功的学校”始终是我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校不断接近这一追求。  相似文献   

19.
廖光华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57-158,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促进课程发展,提高课程实施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其过程是一个学校丰富、发展并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实践过程。生本化、常态化是其基本特征,核心是"生本化",关键是"常态化"。要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构,并对课程教材进行校本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韩晖 《江苏教育》2015,(11):45-47
课程建设应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实际,努力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生本化、校本化,让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