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2.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3.
“计划”之外抢“市场”──谈谈参加张家港采访报道的体会徐如俊1995年9月4日,中宣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28名记者,组成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集中采访报道那里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人民日报共去了6名同志,是8家新闻单位派出人数最...  相似文献   

4.
年年开“两会”,首都各新闻单位都派记者采访。为了交流经验,以利今后更好地搞好“两会”摄影报道,本刊邀请首都部分参加“两会”摄影报道的记者进行了座谈。本刊副总编辑胡颖主持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专电邀请到派人上门,继而发展到组织“请记者组”并由当地负责同志带队去请,弄得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6.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7.
某月某日某部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都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们楚楚衣冠,济济一堂。当主持会议的部长宣布开会,披露今天招待会的主要内容时,一双双“新闻眼”顿时警觉起夹,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一支支笔在采访本上龙飞凤舞,一篇篇新闻将倚马可待。餐桌上的茶点均已失色,现在至关重要的是写新闻,立即发稿!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相似文献   

8.
重在落实贵在持久──首都新闻界、社会各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座谈会综述本刊记者1997年1月29日,中国记协邀请部分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就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进行座谈,31日,中国记协召开由首都社会各界人十参加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首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也被许多海外新闻单位视为当时的一个新闻热点。在20天的时间里,国内(包括台港澳)和国外共有250多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集中在“两会”上,这还没有计入一些代表团的“自备记者”,而出席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才2700多名。“两会”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新闻大舞台,记者们都尽量在这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回顾这一次报道的得失,对各自单位的业务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领导机关干了多年与记者打交道的工作,觉得当记者蛮吃香,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许多会议是主持人不见扛摄像机的,不宣布开会。近年到基层新闻单位直接从事记者管理工作,方知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有许多难言之处。譬如一种“请记者”,倒让你多少有些害怕。怕什么?一怕“党政机关请”。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和舆论阵地,理应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在党委和政府需要的时候,应该积极服从,主动配合。但也不能忽视新闻规律,逢会、逢领导有活动或下基层,都让新闻单位去宣传报道。时下在一些地方就存在这种倾向,四套班子领导活动、各…  相似文献   

14.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首都各界人士座谈会侧记本刊记者周文华1月31日,中国记协邀请首都社会各界人士就“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问题召开座谈会,来自首都工厂、农村、文教、卫生、社会科学界...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记者选择新闻。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记者和新闻的关系有时会发生颠倒,“新闻”选择记者悄然来临。伴随着全社会新闻意识的增强,无论是企业或公司,还是个人,都以利用传播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荣。新闻媒介的作用与广告的作用紧密联系着,越来越受到重视。“请记者”已成为公司或企业决策者手中的一粒棋子。介绍自己单位情况的讲话稿、总结稿、背景材料、照片等准备得充分之至,随时可以提供给各家新闻单位。各式各样的“新闻”源源不断地送到记者面前,把记者团团包围,记者找新闻变成了“新闻”找记者。社会的进步固然令人欣喜,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某  相似文献   

16.
禁止有偿新闻不可忽视“土记者”黄世娟禁止有偿新闻,主要是对新闻单位和专业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没有异议。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要彻底禁止有偿新闻,还不可忽视“土记者”,即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以及某些新闻单位聘用的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非正式人员等。据笔者了解,“土...  相似文献   

17.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请勿“逢八就忙”近来,一些地方新闻单位出现了平时喝茶闲聊,一到每月与8有关的日子就忙于采访的现象,有时全部出动“赶场”,原因是8是“发”的谐音,商家为图吉利总是选择8号、18号、28号这样的日子来开业,于是有的记者就趁此机会大发“新闻财”,与广告部门...  相似文献   

20.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