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三大主导性范式———传统“教科书”范式、“实践唯物主义”范式和“回到马克思”范式。这三大范式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谱系的内在脉络 ,各种范式之间虽然具有不可通约性 ,但具有理论互补性与超越性。这样 ,清理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谱系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处于中西古今错综的矛盾汇合和新旧文化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而并非只是中国文化被西方化的单向过程。中国主流文化经历了从“认同”到“辨异”再到“求其会通”的曲折道路和认识循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既有解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也有“左”道乱真所造成的10年浩劫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望未来,中国学术文化必然从根本上走出单一政治化的旧格局而走向多元发展方向,同时,把“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起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而实现中国文化的解构重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有其无上光荣的传统和一贯神圣的灵光。在世界上古、中古时代,万国学术排位,均为“我中华第一”。①虽近世相形汗颜,然至现代,一面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余烈,一面经由中学西学的碰撞,复呈勃兴之势,且务葆其学术品格。至当代,中国学术园地固然一度荒寂,然新时期以来,复应世而兴,以至空前繁荣,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气象。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在功利欲望的引诱之下,当代中国学术潮流泥沙俱下,学术失范现象十分突出。此由人们在“学术”二字之首加上一顶顶“冠冕”即可见一斑:泡沫学术、克隆学术、赝品学术、浮华的…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宪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可谓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在中国现代第三势力的人物谱系中,梁漱溟对宪政的“西方意义”、“中国意义”以及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的困境和出路均提出了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今天重温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突破了传统与近代学术思想的拘囿,大胆运用西方学说来阐释中国的文化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执着地追求学术的“独立”,积极地倡导学术的“自觉”,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洪承教授的新著《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的首要之功在于建构了“大革命文学史观”。这种“大革命文学史观”提取于近现代三大政治革命,但又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覆盖性。它是建构在“五四”新文学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价值观的文学史学术话语。杨洪承教授运用“大革命文学史观”,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的结构形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作家谱系的革命性,进行了细节性的考证和历史本质的归纳,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文学知识分子与社会革命之间的互动逻辑,从革命文学社群和谱系的角度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学术取向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传统学术的政治伦理取向和当前教育研究中的“方针、政策”阐释、传统学术的好古泥古取向和当前教育研究中注解“权威”和既有思想代替理论创造的研究倾向等,都有相同或相通的地方。传统的功用性取向、无为取向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也有相应表现。  相似文献   

10.
四、科学精神的生成 中国整个学术的现实语境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精神的“式微”,这是学术原创性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学者的工作范式大多无力以自己的思想引导、影响现实,其间思想的贫困及沉默使其研究成为一依附性存在,也少有思想的震撼与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11.
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政治多极化凸显,科学技术也迅猛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各国在探索中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发展中回答现实问题所遇到的偏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抓住机遇,回应挑战,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无论是在课程体系上还是在学科定位上,都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替代政治经济学的弊端,鉴于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学科改革的需要,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按照时代发展线索进行流派化和阶段化处理,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的科学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面、科学地阐释人类社会现象与发展轨迹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自其产生以来就对人们的政治认识与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导了比较政治学的两次研究范式的转型;直接促成了政治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模式与主要流派。这种影响一方面证实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进程判断的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和西方主流学界从不承认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相反,高度评价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又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葛兰西同所谓"西马"创始人柯尔施、卢卡奇在政治立场(如对列宁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态度)和理论倾向(如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态度)上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对葛兰西的实践和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安德森和科莱蒂把葛兰西说成"西马"出于其政治需要: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反对列宁主义。"西马"非"马"是个筐,萝卜、白菜一块儿装;"思潮"凝聚左、中、右,真、非、反"马"大合唱——"西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国内个别学者认为葛兰西是"西马",除受安德森、科莱蒂影响外,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材料的匮乏和研究方法论的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新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生命线”,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总是为既定政体提供地域性政治知识.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学也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种援入中国;第二,中国传统知识资源的"政治学化",并建立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第三,作为政治思想阐释--尤其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政治学获得其思想形态;第四,留学欧美之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  相似文献   

17.
本土化构想: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学理论面临诸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中国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身政治现实的反省与思考、对西方先进理论模式的借鉴与吸取、对自我知识谱系的梳理与检讨等方面的努力。本文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承载学术任务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三是政治学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文针对当前存在的所谓“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业已过时”的错误观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伟大贡献以及它传入我国百年来对文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应用过程所产生的“左”和“右”的倾向作了反思,具体分三个层次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指明在学术研究中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非拒绝非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贡献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20.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世界级的难题。中国改革开放,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借鉴原来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型理论和西方学者观点。成功的经济转型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经济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