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指一昼夜,即24小时,而“一天天”则比“一天”要多得多,起码是好几天。然而,“一点点”和“一天天”不可类比。“一点”是指数目很小,而“一点点”不但不比“一点”多,反而比“一点”更少。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汉语词汇海洋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一般是由四字组成;短短的四字,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而意赅。像“诚心诚意”“梦寐以求”“襟怀坦白”等,莫不如是。而那些由历史事实、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以及古代诗文等形成的成语,内容就更加丰富。像“完璧归赵”“四面楚歌”“叶公好龙”“精卫填海”“沧海一粟”“千钧一发”等,简直就是一段史实,一个故事或是一篇文章的题目,要  相似文献   

3.
"一"不能都改为"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任 《编辑学报》2005,17(1):39-39
在期刊审读中发现有的期刊把许多仍应当用“一”的而改用“1” ,例如“作为 1个国有企业”“每 1个步骤”“这是 1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方法”等。按国标《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作为语素的数字 ,必须使用汉字” ,如“一律”“一方面”“第一”“一届二次理事会”“一气呵成”等。这些比较不容易出错 ,而常常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另外一些情形。为了做到“得体” ,这里针对该用“一”还是该用“1”提出几条建议“规则” ,供同人参考。规则 1 “一”后为名词时不用“1”。例如“…  相似文献   

4.
播音员读错字、念白字,逻辑重音处理不当,会给人一种吃“苍蝇”的恶心感,必须下决心纠正。本文试举几例: 一、读错字。一家权威电视台,在播亚运会头条新闻时,播音员竟把“力拔头筹”读成“力拔头等”。头筹是第一名,而头等则是第一级别,头等或许不止一名,本身含义不同。而且“筹”可以力“拔”,“等”怎么力拔呢?前不久,还是这家电视台,另一位播音员把二战期间日本甲级战犯“土肥原”读成“士肥原”。“土”与“士”字形相近,播音员可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人的姓名用“士”而不用“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6.
新闻网站转企上市,是一种全新的选择,是一条全新的发展路线。前路漫漫而多艰,“怎么走?”、“如何做?”,这些问题一时间通过“转企上市”这一现实的“放大镜”,突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在2008年10月底深圳“狎亵门”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奥一网担当了“第一推动力”的重要角色:首发“猥亵门”视频、首发“我是交通部派来的!”新闻、首发“人肉搜索”主帖……整个事件正是随着奥一网的一次次“爆料”而高潮迭起,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全国关注的网络大事件,从而也推动了事件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而这一切,得益于奥一网与南方都市报三年来“报网互动”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构筑起了一整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模式。“猥亵门”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充分说明了这套“报网互动”模式的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徐鲁 《出版广角》2006,(3):44-47
所谓的“乱叠”,当然不是指那些整整齐齐为“藏书”而集合在一起的书籍,而是一本一本地读过、用过,经过了几十年乃至一辈子或几代人的阅读和积攒而集藏起来的“蓬蓬茸茸”的书本。只有这样的书房,才是静水流深的、“活”的书房。  相似文献   

9.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10.
《东南传播》2010,(1):157-157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而不该用顿号(“、”)或其它。 4.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1.
《东南传播》2010,(7):189-189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而不该用顿号(“、”)或其它。4.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以下简称“儿童本”),读后颇有所感,愿谈些意见。一、《中图法》是准备做为“国家标准”颁布、全国各图书馆执行的一种分类法。做为“国家标准”是必须执行的,而“标准”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有多个,其它一些分类法,都将逐步由《中图法》代替。多种分类法混用的局面,将逐步统一到“标准化”轨道上来。——既然如此,它的趋势应是由“分”到“合”,而不该再由“合”走向“分”的格局。这样,对现在出现的“儿童本”的做法,是令人不解的。二、一部标准化的分类法原则上应使它能类分各种图书,各类型图书馆都应使用。如果其一类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中的“未知要素”是为了说明在新闻报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提出的,是指被采访对象“拒绝回答”、“没有回答”、“还不清楚”、“没有明确解释”、“有意回避”、表明“有待最终确定”,或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被采访对象没有条件详细说明而记者又无法立即做进一步采访的内容。在当今国内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政务报道,“未知要素”的表达不常见,而在西方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4.
高铭 《新闻窗》2013,(1):33-34
一、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表征 传播学者施拉姆说过:“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新闻传播应人民的需要而产生,因服务人民而存在。“为人并有利于人”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属性决定了“以人为本”就是新闻传播的题中之义,而“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发展。然后,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尽管多数媒体高呼“关注民生冷暖”、“倡导人文关怀”的口号,但是不少新闻作品却频频出现违反人性、  相似文献   

15.
半解"左公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公柳”,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左公柳”的名称概念于今仍常常出现,而“在公柳”古树实物几乎是杳无踪迹。 “左公柳”,并不确指柳树的某一品种。左宗棠经略大西北,号令“军民共建”修路栽树,当时栽的树并未限定哪一种,旱柳、榆钱、小叶杨、新疆杨等耐旱树种均有栽植,而旱柳一种栽得最多。后人以“左公柳”笼统而言,这已经带上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形象”与“意象”,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形象”是指客体一方的有“形”之“象”,缺乏主体一方的明确规定性,从而偏于客观性。“意象”保留了“有形之象”的涵义,两语中“意象”(image)一词脱胎于拉丁文“imago”,“imago”即肖像、影像、映像之意;而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的经典性表述也有将“意象”理解为观照对象的意思。但是“意象”的内涵却并不仅止乎此,它在形象中融贯了情感意蕴,成为主体与客体相融相济的复合物,正如庞德所说:“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因此与形象相比较,意象降纸了单纯的客观性而提高了能动的主观性,从而集中了文学的基本矛盾,亦即客体对象和主体心理相摩相属而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李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90-291
谣言,即所谓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事实或诠释,人们对此通常的理解是谣言“起于无知”并且“止于公开”,认为真相一出谣言就会崩溃,而本文称为“以假为真”的新式谣言与传统的“信以为真”的谣言有很大的差异,它是“起于智者”、“传于智者”的,并且不会随着真相的出现而失去其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一、从“中华民族”四个字谈起有人把每个汉字当作一部机器,而且认为汉字也如机器一样是由“零件”或“部件”装配起来的。例如“中”字是由四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一个部件的汉字;“华”字是由六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三个部件的汉字;“民”字是由五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两个部件的汉字;“族”字是由十一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三个部件的汉字。这一譬如比较形象化。而且以此为据,可以把汉字笔形归纳为六种基本类型如下表: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史料》2010,(2):68-68
对于读书治学,我一直主张用“点”、“面”、“线”相结合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前进。以治中国文学史为例,“线”即指从古到今的文学通史,“点”则指某朝某代某一具体作家的全部作品;而“面”则属于断代性质,有点像一株大树主干的横剖面。  相似文献   

20.
社区与社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夫 《中国档案》2003,(11):21-22
社区“社区”这个概念最早使用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一书中。该书译成英文后,名为“Commu-nityandSociety”。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将英文“Community”译为“社区”。从社会学史的角度来看,“Gemeinschaft”、“Community”和“社区”的含义略有不同。滕尼斯在使用“Gemeinschaft”时,强调人们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地域联系”,认为社区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或自然情感的社会有机体。而译成英文之后,“Community”也与其本身的含义略有不同。“Communi-ty”的本意是公社、团体、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