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槐树问祖     
山西有个洪洞县,全国知名。全国县市名称1900多,一个人能记住的不多。我想,许多人记住了洪洞县,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传统戏《玉堂春》,女囚苏三唱了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振聋发聩,给人印象特深,有时当作典语套用。二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它生长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土壤中──北中国许多省区流传一个说法,祖上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大槐树就在洪洞县。小时看《女起解》,我琢磨着,戏文作者为什么偏要挖苦洪洞县呢?那年路经洪洞,瞻仰了一回大槐树,悟到,“洪洞县”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中国的一个缩影。“大槐树下”,其实不是…  相似文献   
2.
开板说脚,是不是要“审丑”了?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极少见到直接描画、美化脚的文字,俗别是难得见到人的赤裸的脚。不知什么原因,脚总是被包得严严实实,而且越包越紧;到后来,所有女人的脚被缠裹成了两个半死不活的“三寸金莲”,封建文人们这才发现了脚的“美”。在我印象中,自从足球、芭蕾舞等等文体项目在中国逐渐兴盛后,人们才越来越深刻地发现了脚的天然美。近年,城市街面上渐显一道风景,很多女子有意不着袜,只穿非常裸的凉鞋、拖鞋,尽量突现出脚的本来形象,并且尽量使脚趾甲变得艳丽夺目……我相信,人们终于从一个古老的观念误区里走出来了。不过,许多人的本意并不在发现和开发她的脚的美质,扔掉裹脚布和袜子后,一蹦子跳到另一境界——恣意借用现代工业成果尤  相似文献   
3.
紫花情结     
早春时节 ,当人们察觉到 ,料峭寒风挟带着一丝暖洋洋意味的时候 ,有一种比人的感觉更为灵敏的小草 ,已经拱破酥松的土皮 ,萌发了一轮新的生命形态。河湾台坎 ,山洼阶梯 ,岭脊峁头 ,那些不被视作优质粮田的零星地块里 ,最先泛现一抹绿意。农民们惊喜地说 ,哟 ,苜蓿发芽啦!始而星星点点 ,继之丛丛簇簇 ,终于碧波涟漪。它的孕育了半个秋季和一个漫长冬季的生命张力 ,倏然化作柔白嫩绿展示出来。这就是苜蓿芽儿。大约因为富贵者的脸面总是向上仰起 ,所以早春时节最先看到的是寒梅翠柳 ;而黄土地农人时时向下折腰 ,自然最早发现的是苜蓿芽儿。不…  相似文献   
4.
老堡子一瞥     
记得那些年 ,我每年坐长途汽车 ,回老家探亲。每当车子驶离高楼栉比、烟笼雾锁的兰州市区 ,顿觉视界清晰 ,心境坦荡。而到了漫长的华家岭上 ,有时竟会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的凄凉、孤独。那时的312国道 ,好长一段在华家岭山脊高处。坐车里时而瞥见一座峁顶山咀上的老堡子。我禁不住要给生在城里的旅伴提示一下 ,看 ,那就是堡子 ,不知什么朝代的老堡子。同行者漠然望去 ,无动于衷。我便体味到精神上某一隅的孤独。幼年的我 ,曾经以为堡子是我故乡的独特景观。在陇东的梁峁沟壑间漫行 ,到处都会遇见取名“堡子”的村落 ,什么上堡子村下堡子…  相似文献   
5.
半解"左公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公柳”,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左公柳”的名称概念于今仍常常出现,而“在公柳”古树实物几乎是杳无踪迹。 “左公柳”,并不确指柳树的某一品种。左宗棠经略大西北,号令“军民共建”修路栽树,当时栽的树并未限定哪一种,旱柳、榆钱、小叶杨、新疆杨等耐旱树种均有栽植,而旱柳一种栽得最多。后人以“左公柳”笼统而言,这已经带上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坑院梦呓     
有位名气很大的名家,说是为了“刨根究底”.漫游到我故乡的川源沟壑地区,在颇具陇东特色的地坑庄上面兜了一圈或几圈,遂发一声哨叹:人类穴居的习性何其久远!从他这声哲人的感慨中,我们可以听出名家的空泛。恰恰我就出生在地坑庄,并且是一孔黑咕隆略的土窑洞。培育了我渺小生命的那片胎衣,就埋在窑洞土坑前窑脚底下的黄土里。这是我父亲做的主,据说那胎衣和我的灵魂、命运有什么瓜葛。而我能猜想到的,只是我的眼睛和耳朵,视力和听力发育得挺好,应该得益于窑洞的光线始淡和绝对宁静。后来,我学会了爬行,从一尺来高的门槛上翻越…  相似文献   
7.
老年网球赞     
老年网球赞●柏原打球如过年抽削截扣放快乐似神仙接发上下旋老汉七十五球艺传帮带偏爱网球圆友谊比泰山清早骑车去胜败平常事场外吃早餐输赢都喜欢饭后稍休息场上流大汗树下坐旁观场下聊闲天好球喊精彩古今与中外臭球笑新鲜正经加乱弹莫看头发白开怀常大笑活泼胜少年开心...  相似文献   
8.
老鞋     
祖父那双永远老旧的圆头布鞋,在我的记忆中却依然清晰逼真,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祖父领着一家劳力去犁地、播种,走到地头上,他首先把鞋脱下,搁地坎盖塄。这个举动并非人为的在镜头前作秀,他是不假思索的,习惯而成自然的。父亲、叔父也像祖父那样,脱下鞋搁地盖塄上。因为犁头翻开的犁沟,酥软湿涩,走不几步圆口鞋的鞋窝里就钻满了土。或许他认为,鞋子总是比人歇缓的时间长些才对。家里人跟着祖父去杀麦子倒糜子,走到地头,祖父竟然又把鞋脱了。这个举动的确使我膛目结舌!故乡农民使的麦镰是本架薄刃那种款式,镰刃贴着地皮往前切割,留在地表的麦茬、糜茬整卉而尖锐,像是栽了一地的密密麻麻的细竹签,“滚钉板”、“钉竹签”都是中国古代的酷刑是吧?  相似文献   
9.
民间格言曰:艺多不压人。到我家乡,格言降级为一句小地方的俗语:天旱三年饿不死 手艺人。手艺的“艺”这个字,迄今其内涵大大膨胀,而且一步步攀升到了高级平台。譬如“文艺界”,看似“文”居于“艺”之前,事实却是,我们在各类媒体各种场合所注意的,几乎都是走红“艺人”;而“文人”呢,不知都在哪个角落缩着,越来越自我丢失了。 过去,乡间的手艺人通常称匠人,技艺高的称匠人家或师傅。“匠”的称谓现在已较少使用,文学词库中却有所保留,诸如匠心独运、文学巨匠,那是褒美的措辞;匠气十足、匠人所为,则有贬责的意味。某些词典把“匠人”解释为…  相似文献   
10.
麻雀吱喳     
我回老家,是一闲人,闲人便关心一些闲事儿。这一来,害苦了家里人。天上飞的东西比地下钻我发现,庄院里麻雀极少露面,便追问,麻雀都的东西难鼓捣。我母亲便搬出一个古老的招法,筛哪去了?老家的人表情茫然。它们是天上飞的东西,扣。筛子扣雀儿,全国各地原理相同,但是到我老来去自由,飞哪去了谁闹得清哎?家,有一点地域色彩。器具仅一只圆筛和一根细长麻在我,不仅限于茫然,而且心底里隐含歉疚,我绳,农家的麻绳绳头上带木质绳挂,绳挂大致呈一中小时弄死过很多麻雀。那是50年代后期,正读高小,空的三角形,筛沿和绳挂在经年累月的磨砺中已变得是我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