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5世纪后期,欧亚大陆丝路东段的商胡与僧侣、教团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北魏灭掉北凉后,丝路东段贸易中心从河西姑臧转移至平城,河西佛教僧团也一并移到平城,丝绸贸易和大兴佛事对物资的消耗是北魏迁都洛阳的重要经济因素。北魏迁都洛阳后,大批西域商胡来到洛阳从事丝绸贸易,而洛阳的北魏工商货殖之民与官僚权贵从繁荣的丝绸贸易中赚取了大量财富,他们随之将赚取的大量黄金珍宝等投入到兴造寺塔等奉佛活动中,使洛阳和中国北方佛教大盛。而西域商胡、北魏各界投入到奉佛活动的大量黄金等贵金属物资,与欧亚丝路西段拜占庭、波斯、嚈哒及粟特商胡间的战争和经济往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克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上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西域是匈奴与汉朝角逐的重要舞台,本文从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具体分析西域对匈奴的战略价值,西域物产丰富,可以为匈奴对汉作战提供大量的物资与装备,西域的地理态势对匈奴而言亦有重大的价值,西域处于中西方贸易和交往的枢纽位置,极具贸易价值。从而揭示为何在汉匈两大政权对峙的几百年里,匈奴始终拼尽全力不肯放弃西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下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质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汉代开放为古代中国培育出丝绸消费的国际时尚和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丝绸生产和耕织体系的稳定,耕织结构的稳定又促进了丝路贸易的兴盛和其它产品的生产。丝绸贸易使中国在由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开主,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相似文献   

4.
丝绸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大宗货品。宋元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持丝织业,并以空前开明的态度鼓励海外贸易,广东丝绸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广东地区的蚕桑业虽然并不发达,但其丝绸贸易有坚实的货源后盾,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易于与海外各国进行丝绸贸易,成为声名显赫的丝绸吞吐中心。  相似文献   

5.
唐代前期,西域地区所包括的地域空前扩大,所涉及的国家和民族也大为增多。极其复杂的国家和民族关系,使唐前期对西域政治军事经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根本性特点,唐采取了一系列适应这些特点的政治军事政策和策略。唐前期对西域经略,有效地保障了唐朝西部的安全,提高了唐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府兵制的破坏并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野,考察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罗马帝国对东方的陆路和海上丝路贸易开拓发展的历史背景、状况和社会文化影响。罗马帝国早期,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大量财富、地中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道路与港口的建设、城市化运动过程中境内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季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为罗马从事远距离的东方贸易准备了条件。古代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是路途漫长的东西方商业网络通道,其贸易更多地呈现出商人分段控制的特点。处在西端的罗马帝国虽然曾与东端的中国汉帝国有过直接的商业联系,但它更多地是通过埃及、阿拉伯、印度、帕提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等商品。罗马帝国与东方多个国家与民族进行的丝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它改变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产生了对丝绸和中国的初步想象;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的商业活动一起,促进了丝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宗教的传播;古代丝绸之路上佩特拉、帕尔米拉等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在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也对从事东方贸易的罗马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希腊、罗马,非洲的埃及,亚洲的缅甸和印度的联系,是通过丝绸、琉璃、宝石等商品的贸易而进行的。由于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是丝绸,因而这种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究竟有几条呢?恐们许多人都会说是两条,即北方丝绸之路(西域丝路)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这种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条比这两条丝绸之路还早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本文所要讲是这条丝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唐朝时期波斯、大食、西域等国商人纷纷来华贸易,而这种景象的出现与当时唐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交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分不开。同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对唐王朝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与北朝隋唐原州古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个脍灸人口的词汇,几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的120年间,世界上众多的学者以此为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又宽泛的讨论,研究的结果并没有使人们的认识日趋统一,相反丝绸之路概念的不断外延,使丝绸之路扩大为古代欧亚大陆交通贸易路线,但是一些严谨的学者更愿意采用所谓狭义丝绸之路,因为这其中路的概念是清晰的,广义的丝绸之路实际在欧亚大陆古代交流中呈“网”状分布的。虽然东西方文化交流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公元前五世纪通过东西方奢侈品贸易丝绸已经传达到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西亚的一些动物纹样也随着游  相似文献   

11.
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隋朝废墟上的崭新帝国,面对隋亡的前车之鉴,唐初统治者一方面注意吸取其亡国教训;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隋朝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诸多成果。其中,对隋朝的“孝治”政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业中的"穷人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穷人经济”要将穷人作为消费者和受助对象结合起来考虑。旅游业一方面要挖掘穷人旅游市场,发展穷人旅游经济;同时还要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旅游扶贫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中国的经济繁荣带来机遇,又使中国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和考验,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盘根错节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党如何在世界性的经济大潮面前,顺应潮流,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就凸显出来,文章旨在论述党进行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的对策探寻。  相似文献   

15.
从产地分布、地域分布、拓展态势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等方面,就唐代西南地区的丝织品、布匹、茶叶、矿物、药材、纸、水果、编织品及其它土特产的地域分布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亦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一方面,它丰富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容,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的滋生繁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格格不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给大学生道德建设带来了复杂性的艰巨性。因此,高校要重点围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大法制宣传教育、营造有利学生形成高尚道德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办好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德州学院为例,论述了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基础教育是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对促进当地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又为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进行专业的调整和观念的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修道运动在公元4-6世纪兴盛于地中海世界之中,在这一时期内,它由一种消极反抗现存社会体制的社会力量转变成为既存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发挥着多种影响,从而成为由早期拜占廷帝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一战后,随着英国实力的衰落以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国适时调整了对自治领的政策,使其与自治领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上,自治领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英帝国逐渐转变成英联邦;经济上,英国与自治领共同建立了帝国特惠制,但其影响力日渐减小;外交和防务方面,虽然自治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对英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土匪与军阀 ,是近代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主题。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 3个层面考察后发现 ,土匪与军阀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 ,二者之间互为因果 ,土匪是军阀统治的衍生物 ,而军阀又是土匪的变种 ;另一方面 ,二者之间还有不少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