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在选官制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孝治,取得了显著成果,对汉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隋朝的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两代帝王在如何融合南北诗风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文帝提出斫雕为朴,实行以北方诗风为主的政策。炀帝在继承文帝禁止浮华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轻侧之论”,即实行以南方为主,融合北方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邺城文学在北朝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方面邺城文学继承了北魏洛阳时期文学的大部分成果,“北地三才”的文学才能在东魏北齐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隋朝初年的著名文士“北地三杰”的童年时期都在东魏,他们文学才能的成长在北齐,真正得到海内外的一致推崇则是在隋朝初年。所以邺城文学在北魏洛阳文学和隋初文学之间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在北齐的统治下,山东地区具有发达的农业与工商业,经济都市异常繁荣,经济水平远超北周控制的关中,这一差距在北周统一北方后仍旧延续下去。隋朝建立后,为更好地经营与控制北齐旧地,隋文帝针对山东地区采取了诸多抑制性的经济政策,包括管控户口、漕运转移、疲敝民力等,这些政策既保障了隋朝对北齐旧地的控制,同时也未引起地方民众的反抗。隋炀帝继位后,由于其政策转向外放性,他在继承文帝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北齐旧地的剥削程度,但却超出山东民力所能承担的范围,最终导致了隋朝末年山东地区经济的崩溃。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晚期,统一代替分裂,已经成了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性论者已多,无待再述。但为什么由继承北周的隋朝来统一,而不由北齐或者陈朝,则鲜见论述。本文试就陈、齐、周三方复杂的外交、军事等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来说明南北统一,何以会由隋朝来完成。南方上及梁朝,北方上及东西魏.  相似文献   

6.
隋朝国祚短暂,但其作为一个统一王朝,与朝鲜半岛诸政权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鉴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争霸中的朝鲜三国采取了轻重有别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高句丽的重视直接构成了隋与朝鲜半岛交往的主要内容.从中得出,隋朝为重建统一的"天下秩序"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不容忽视.其对朝鲜半岛的既定政策,最终被唐朝继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选拔制度,在东汉和西汉时期是举荐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度,到了隋朝之后便是科举制度了。宋朝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朝,但录取的名额大大增加,在制度方面也更加完善,理论上尽可能地实现了公  相似文献   

8.
隋朝建立于民族大融合之后,处理民族关系是当时政治的突出问题之一。作为当时的重臣,裴矩继承了我们民族优良的民族观念和传统,积极而灵活地处理民族关系,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过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隋朝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动乱的南北朝向统一繁盛的唐朝过渡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虽只存在了三十多年,但作为一个过渡的时代,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可轻忽。历史学家们对隋朝的史事作过辑录撰述研究。在中国历史上,隋朝的中央集权比秦汉有所加强,隋朝总结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各制,在此基础上,隋朝建立的官吏设置制度、考试取  相似文献   

11.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12.
先秦至秦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初儒士承先秦遗风 ,积极投身于汉初军功集团的政治活动之中 ,努力用世 ,进取有为 ;直道而行 ,实现理想 ,改造汉政 ,成为汉初儒士群体的用世践履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清帝国开辟苗疆之后,极力提倡用儒家文化教育苗民,兴办苗疆义学、增设苗额、鼓励汉苗通婚、允许苗民当兵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的文化再造,大治“化苗”,将苗民从“生苗”-“熟苗”-“民人”。  相似文献   

14.
景教对基督神、人二性的信仰教理 ,在它入华与中国非神性现世文化碰撞交融时 ,更彰显了它神、人二性的张力特点。现存汉语景教文献的解读 ,不仅清楚地显示其“明明景教 ,言归我唐”的中国化与世俗化的努力 ,同时又同样清楚地表明其“强名言兮演三一”的神性化教义及其辔勒的两难困境。这既是它在唐代风光两个多世纪的重要原因 ,也是它最终建立不了中国景教神学并被一朝灭教而烟消灰灭的缘故。可谓 :成在此 ,败也在此  相似文献   

15.
匈奴帝国对汉帝国的军事压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和排斥是欧亚大陆丝绸贸易形成的主要原因。西域诸国单一的经济结构,使西域国家和商人充当了陆路丝绸贸易中介和转运的角色。同时由于印度社会对丝绸的需要和其地理位置,使印度成为欧亚大陆丝绸贸易的海上中转站。丝绸贸易的中介国家可以凭借地利和地域优势,靠丝绸贸易敛财,使丝绸贸易呈现出不平等贸易的特征。由于贸易路线上的大国的政治军事势力不断变化,从而使中介国家和地区深受影响,成为威胁欧亚大陆丝绸贸易正常维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琼 《培训与研究》2007,24(1):60-62
帝国理论是对帝国概念历史演变的研究以及对帝国现象的描述。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帝国形态——古典帝国、现代帝国,以及象征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帝国现象。帝国、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一系列的演变表现了帝国的不同特点,也是权力话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声音。帝国的阴影在地球上徘徊,是人类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幽灵。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春耿》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乃是汉代政治理论构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所谓“《春秋》大一统”,其意思主要是王者一统天下,在汉代也就是要皇帝一统天下。就内容而言,则包括政治一统作文化一统两个方面。“《春秋》大一统”理论乃是秦汉封建大帝国的形成及其客观要求的产物,它不但为汉王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在维护和巩固华夏一统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不从心。在这个大背景下,清政府充分利用了民间组织和家法族规在基层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官"与"民"共治的乡村治安管理模式,在一定时间上和一定程度内稳定了基层社会的治安秩序。本文试对清代乡村治安管理模式的构成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明代王宗沐的《续资治通鉴》是元明时期第一部以《通鉴》原典体例来续著宋元史的续通鉴类史书。与其它续通鉴类史书的“明道”主旨不同,它更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这反映了史家对现实政务的强烈关注,体现出续通鉴类史书对《通鉴》原典的重视以及“资治”原旨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元代太医院是总全国医事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医院使”,也称“太医院大使”或“太医院院使”。他们作为元代医政的最高管理者,直接参与相关医药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在元代医政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历代主持医事管理的官员相比,元代太医院使数量之大,政治地位之高都远远超过历代,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备受蒙古大汗们欣赏和宠信的同时形成了许多群体特点。而以往学者对此内容研究甚少。笔者不揣谫陋,略抒管见如此,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