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与马航MH370失联相关的新闻报道,说明了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的出现,即“不确定新闻”.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观察,“不确定新闻”与“不可靠叙述”或有关联.“不可靠叙述”有三个维度和六种形态,围绕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属于其中之一的“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而其根源在于该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质.如果说,在虚构事实的文学叙事中,“不可靠叙述”体现为直接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以叙述事实为主的新闻叙事中,“不可靠叙述”则来自于“不确定事实”和“隐含事实”的冲突.“不确定新闻”的出现,为理解新闻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3.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美国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在其短篇小说《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中,对重要情节的省略、空缺以及含混的叙述,造成了叙事和文体层面上的不可靠。作者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技巧,邀请读者与文本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积极互动,以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彰显人物性格的异化。文本中所发生的事件对叙述者“我”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小说主旨,于冷静疏离的叙述中,展现出生活中荒谬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弗兰克.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节》从儿童的天真视角细腻地描写了一个恋母情节的故事,其风格幽默诙谐。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战争阴影下小说幽默背后的辛酸。奥康纳采用了不可靠叙述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拉远了"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延伸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其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小说经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秦岚 《英语辅导》2008,(3):144-147
不可靠叙述是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是作品中强烈反讽效果的重要来源。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丁运用不可靠叙述来建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意义,引导我们积极参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的交流、指导我们进行价值判断,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盲春秋》在完成之后,便独立自足,不再受作家掌控。作家何大草通过融入小说的特殊人格——隐含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隐含作者无法直接在《盲春秋》中出面,而是通过叙述者、人物等具有虚拟主体性的人格体现出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历史无法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其只能是对历史材料的言说,历史材料总是纷杂且具有无限言说可能性的,每一次对历史材料的叙述都会构建与众不同的历史,因此历史存在于叙述之中。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尼克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在事实报道、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三个不同层面探讨尼克叙述的可靠性。本文分析发现,尼克叙述的可靠性在故事进程中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叙述者、文本呈现、隐含作者和读者阐释之间的循环互动中挖掘尼克不可靠叙述的遥深蕴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叙述者、人物与隐含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考察,揭示纳博科夫在处理叙述者问题时的独到之处.纳博科夫的不可靠叙述者不能简单地归入智力低下或道德败坏者之列.他的不可靠叙述者凭借着与人物的高度相似性,用高超的叙述策略来左右读者.看起来简单的《普宁》需要读者精细的阅读.  相似文献   

11.
<理想丈夫>是臭斯卡·王尔德自己最为满意的社会喜剧.剧中人物的对话充当行动的.叙述话语",利用美国学者布思的不可靠叙述理论来解读和分析人物对话对两位主人公言行叙述、品质判断叙述的不可靠性,而这种不可靠叙述增强了隐含作者的规范,加强了该剧的讽刺效果及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2.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4.
李冬梅 《文教资料》2008,(12):22-25
"不可靠的叙述者"是纳博科夫极为钟爱的修辞手段.纳博科夫小说之所以产生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作家笔下的叙述者都是"写作者"而非单纯的"讲述者",他们的写作除承担讲故事的功能外,还存在着自我塑造的目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造行为.叙述者不可靠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是不同程度的唯我论者,还在于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不可靠叙述者"的美学功能.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一个读者与作者秘密交流、共谋、协作的平台,让读者体会到辨认、协作的喜悦.纳博科夫邀请读者积极协作,找到文本中"泄露天机"的"细节",拨开"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迷雾,攀登到"阅读的顶峰".从而与隐含作者在"审美狂喜"中相遇.  相似文献   

15.
不可靠叙述是《红楼梦》所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红楼梦》中的不可靠叙述分为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和人物的不可靠叙述两大类型.《红楼梦》中的不可靠叙述对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7.
李慧 《文教资料》2010,(11):32-33
“我们”镇上的人们作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述者,具有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我们”的讲述.揭示了叙述者自我矛盾的内心状态.并进一步探寻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与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叙述学的分析框架,从叙述视点、叙述声音、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本文认为白先勇通过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通过对叙述声音的控制,离间了隐含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解释和创造;而叙述结构的转变则赋予他的短篇小说以新的生命形式,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弱智化叙事”是新时期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所谓“弱智化叙事”,是指叙述者身份的异常,他们往往是智力低下、思维混乱、理性缺失、行为疯癫的痴傻或精神病患者.此种叙述类型不仅拉开了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造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也使作者意图与读者接受之间形成了张力结构,由此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叙事技巧.文章以阿来的《尘埃落定》为例,集中从不可靠叙述、反讽艺术、视角越限等方面,对“弱智化叙事”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探求故事的真实面目,作者意图缔造一种叙事策略,通过种种表面的不可靠叙述技巧伪装其真实意图,调整甚至麻木读者对真相的获取欲望,而转而追求各个独立叙述过程本身传达出来的真实。本文的侧重点在于挖掘潜藏于技巧之中的不可靠叙述因素并予以事实佐证,同时,通过分析作者遗留的形式上的可靠因素及文本自身的叙述话语,最终找到具备隐含作者深层认同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