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勉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2.
姚为洲 《中文自修》2004,(11):44-45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3.
《勉学》     
课文摘要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相似文献   

4.
《颜氏家训·勉学》学习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习的意义《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学习的具体意义如下:学习可以“开心明目”。“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醉心于诵…  相似文献   

5.
学者为己     
<正>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无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的修身方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之祖孔子多有论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相似文献   

9.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自己,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10.
劝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手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相似文献   

11.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12.
《吉林教育》2008,(12):42-45
《颜氏家训·勉学》里写道:"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相似文献   

13.
御者之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语文教育,我们从学生时代接受教师的教,到当教师又教学生的历程中,总是处在这么教还是那么教的教语文的交界处。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是讲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修身,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做人是首要的,有余力才去学文。巴金说:“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套用的话是语文教育是用语言的体验,语言的情感让人变得更好。人变什么才会变得更好?就是人对社会的理解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礼仪方面、情感方面、交际方面等变得符合社会发展,才叫人变好了。  相似文献   

15.
孟祥森 《现代语文》2004,(12):25-25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其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相似文献   

16.
文学之美     
文学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 优美者令人陶醉,如古之孟浩然、王维,今之徐志摩、冰心。读其文字,如行山阴道上,如游西子湖中,恍惚徜徉,心旷神怡。 壮美者令人激昂,如古之辛弃疾、陆游,今之郭沫若、殷夫。读其文字,如闻金戈  相似文献   

17.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③,策驷马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⑤,其妻请去⑥。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⑦,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⑧。今子长八尺⑨,乃为人仆御⑩,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11。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相似文献   

18.
彭国华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2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干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相似文献   

19.
《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有关"为人"一词的解释,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为人"之学两种观点.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前人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为人"一词不同维度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对本章的多义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黄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 界》(见《跬步斋读思录》,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文 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 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 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 “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 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 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 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 样,端正学者的目的。”后来经 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 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 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 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 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