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4.
偏居西南的四川与重庆,到抗战时期,集中了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精华,因文学大师的纷纷到来,期刊迁至,四川期刊文学迅速发展,作家把巴蜀地区的人生感受与地域体验与启蒙、救亡、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抗战文学融为一体,抒写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辉煌,谱写了现代四川期刊文学新的乐章,彰显了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5.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作为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关注着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得不同民族对于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关注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被作家们的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其成长遵循着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展现战火中的人通过反抗侵略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轨迹;而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对于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以战火为背景,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站在反对战争的高度来展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虽然中国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与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在呈现人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创作中的差异,但是从历史行进的角度回望这段文学,其中的人物特征与战争风貌同样值得当下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重要的一页。在桂林文化城,众多期刊报纸刊载译文,译家众多,翻译的国别多种多样。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文学与抗战存在着密切关系。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文学蕴含着丰富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框架中,历史是其基本的维度,启蒙思潮的发展线索与百年文学的历史进程是这一维度的具体依据,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启蒙思潮与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的内涵、价值取向、功能则是这一维度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  相似文献   

8.
大西南抗战小说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品格,与全国抗战文学一样应和着时代的脉动,以服务于抗战作为文学的最高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讴歌英雄,书写战歌,传递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力,为民族的复兴与新生而呐喊。随着典型理论的重申,文学审美性的回归以及题材视阈的拓展,大西南抗战小说的审美性得以迅速提升,涌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出现了经典作品与典型人物。现实主义审美品格也使大西南抗战小说在表现大后方积弊丛生的昏暗现实时,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艺术触角与更为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使得大西南抗战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这也正是大西南抗战小说现实主义审美品格高扬的集中体现,是大西南抗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大西南抗战小说为世界奉献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基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和现实需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于面对深刻的社会转型与空前的民族危机,因此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作品数量十分丰富,这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源泉和重要内涵。论述现代文学课程中家国情怀表现最突出的现代启蒙思潮、五四诗歌创作以及抗战文学,旨在更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两个维度上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河北抗战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敌后抗战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它全景式地呈现了河北人民抗战的全貌,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洋溢的浩然正气的民族精神、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刚柔兼济的美学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论的变革发展,凸显了“文学是人学”的视角。文学通过对深藏于人的本性之中的矛盾的过程展示,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自觉,为人性的丰富、发展展现了多种可能性;从而确证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从最深层的意义来理解,可以认为是文学本体论的命题。因此,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重建,就不能停留于文学主体性和文学价值论的探索,还应当推进到文学本体论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12.
"真美"是王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必真而后才有美.王充之真是能被经验证实的真,以及基于其上的思考、推测和判断之真,因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真美"是王充的审美理想和批评尺度.由此出发,王充否定文章中的语言夸饰,文章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者的审美想象力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真美"贯彻到"文"心"同题上,王充要求主体内在思想情感必须"实诚"不伪,文章则应真实地传达自我的思想情感,文是自我的客观化,王充重视文章的独创性,并视之为艺术美的源泉和文章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篇章逻辑与内容义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一篇辞章,首重其“内容”,而其“形式”是次要的。这虽是正确的看法,却隐藏有相当大的后遗症,即只重“内容”,而忽略了对“形式”之重视与研究。本文有鉴于此,便特别锁定辞章中的“篇章逻辑”与“内容义旨”二者,兼顾理论与实际,进行探讨,辨明它们是“内容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容”的关系,以见两者是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主义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得到理性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时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性意识.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奋起救亡,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凝集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情报,有了情报的传递和交流活动,《左传》中就有不少以情报传递为内容,以情报人物为主人公的情报文学作品。这些古代文献、作品都突出表现了在战争或其他社会实践中情报的获取、处理、提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文献、作品对情报工作的描述与记载、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挖掘我国的古代文化中的情报价值,是每个情报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人文诸因素影响下,建安时期的骚体赋创作呈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题材内容由重抒情向咏物、征戍、纪游等领域拓展,文体功能增强;形式上的散体化倾向和多体同题现象的出现,骚赋的体式特征逐渐弱化;受个性觉醒等因素影响,抒情视角逐渐下移;与建安整体时代特征相合,作品的情感基调呈现出悲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元化在20世纪80、90年代所主张的"三个结合"的理论,曾长期作为新时期我国中西文论比较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文论转换的实际操作中,具体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又往往飘浮不定,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哲学、文化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圆心"加以进一步的确认和把握,固本清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文论在时间、空间及学科领域研究上的多重"扩张",返本开新,最终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自觉是随着文学的发展与兴盛,从文学群体、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批评等方面渗透出的一种成熟表现。在观照古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有一个重要的领域不可忽视,就是正史史臣对文学现象的反映和对个别作家乃至一代文风的记述与评价。在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中,史臣记述南朝文学的各种兴盛表现时,意见详细而具体,评价亦趋全面而完备。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一个显著的成熟化、明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史料建设、文学史的建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其研究,从而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并把世界华文文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文化价值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热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