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在课堂上,学生感知最多的就是教师的语言。如果一个教师说话拖拉、罗嗦、缺乏感染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教师说话精练、清晰,语言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就会给学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面部表情过于呆板、严肃,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教态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很难活跃课堂气氛。正确的态度应是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教学内容娓娓道来,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又不松散,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才能和教师同步,才能增强教学效果。二、巧设疑问疑问最容易使人寻根究底,形成探索的热情,激发积极的思索,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教学“代数初步知识”一章时,可向学生设疑:“你能判断x与-x,2x与x的大小关系吗?”在教学“垂线段最短”时先设疑:“哪位会测量体育课上的跳远成绩?”在教学“角的画法”时先设疑:“谁能画一个五角星?”如此等等巧设疑问,学生便会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三、指导操作,创设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到真实可靠,思维...  相似文献   

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罗承彬 《云南教育》2005,(23):41-4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4.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教法灵活,做到精讲精练,巧设疑问。创设情景,设疑导思,让学生由被动听课成为课堂的踊跃发言者,这样课堂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激发学习情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动脑,开展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巧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精心创设悬念,点燃思维火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设置悬念。教师在课的开始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数学巧设疑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在教学中创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思维,做到"疑能引思,思能生趣",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在数学课中从以下几个环节正确设疑,提出一些精心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不但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题。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他们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智慧、增长知识。巧设疑问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疑” ,激“疑” ,及时创设恰当的情景和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维。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我便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这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但是教学的实践证明,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法,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波澜,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器官遭到抑制。那么如何运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9.
在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兴趣是促进智力发展之母。那么,兴趣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悬念”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这里所说的“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通过设疑与解疑的活动,把学生逐步引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促使他们思维受到训练,智力得到开发。“悬念”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或许有教师会问,课堂教学中有关“悬念”的设计是否有规律可循?有的。古老传统的中国的章回小说往往在使读者最激动、最关注的地方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吊胃口的方法迫使读者非得继续读下去不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科学“设疑”1.授课伊始设疑——导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析疑—解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譬若好戏开头,鼓乐齐鸣,自然能先声夺人。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授课伊始,或创设“疑”境,或设置悬念,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由“疑”到思,尽快入“戏”。例如,学习《美国内战》前,笔者设疑:“1982年,美国政府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要求在历届的40位总统中选出一位最佳总统,名列前茅的竟是平民出身的林肯。那么,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  相似文献   

1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而巧设疑问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哪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谈起.探寻出六大激趣途径.即明确目的,搞好预习,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培养思维,师生平等,真诚关爱,形式多样,妙趣横生,巧设结尾,留下悬念。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学中我很注意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巧设疑问,激发思维。 “提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巧设疑问。“设疑”的内容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如教学《中国地理》上册“从宇宙空间看地球”这部分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我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三个问题:(1)宇航员在几万、几十万公里的宇宙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强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1 以“设疑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设疑法”来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疑法”的关键是教师要恰当地点破学生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学生思维的情境.例如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后讨论这样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巧设悬念导入,让学生出题考老师: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20个9相加呢?……看到老师回答得又对又快,学生非常惊讶。教师因势利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重设疑,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体验成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下面谈谈用设疑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尝试。1引入新课,兴趣设疑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为此我认为新知识点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带着兴趣、带着疑问”这就如蓄势待发。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实验引入,在现象中巧设悬念。我首先简介小电动机的构造,然后接通电源,问:看到的什么现象紧接着教师设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也就是说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呢经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而生“疑”,顿时产生急于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为“我要学”的内动力。2实验讨论,程序设疑鉴于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新颖有趣的实验,观察美妙的现象,讨论新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澄清知识、发展思维。为此在引入新课后,学生带着“通电线圈而在...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自然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设疑生趣。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教学《磁铁》一课前,把一个乒乓球挖开一个小洞,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封装好。教学时,让它从一块斜放的玻璃片上滚落一次,之后,在玻璃片下放一块磁铁,提问:乒乓球会滚下来吗?当教师把乒乓球放在玻璃片斜面上时,球停止…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会使学生渴望不断探索,产生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相似文献   

20.
<正>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一种以美激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这样学生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一、创设乐学情境,激情引趣1.巧设悬念,创设"愤""悱"情境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使知识技能和情感交融达到最佳的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