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子今年五岁半,喜欢舞枪弄棒,一刻也坐不住。忽然有一天,他说喜欢画画,我不禁窃喜,以为终于可以培养他的艺术才能了,说不定能培养出一个画家来。我便急忙买来《幼儿绘画教程》,绘画工具,现买现卖地教他怎样画树、怎样画山、怎样画人。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的绘画最初都是在轮廓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西方绘画更多的是追求客观真实感,而我国的绘画除有严谨的客观造型外,在写意传神方面更为突出.在我国绘画史上,线描人物画就是最先成熟的一个画科.它以线作为最基本的物象造型,以笔墨直取,画家笔下的人物神态自然,生动概括,线条回旋有力,个性张扬、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特色的线描人物画.  相似文献   

4.
姜美芬 《学前教育》2007,(11):30-30
案例一 时间:绘画活动后的自主活动。 地点:在活动室外的一块幼儿绘画作品展示板前。 展示内容:全班幼儿集体活动画的主题为《春天》的画。  相似文献   

5.
有意思!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争议由此产生。颜老师的尝试是大胆而有益的。通过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戏》的理解,实际上是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心灵的平台,他们无拘无束地尝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还进行着平等的交流。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点去体察,去感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我有幸看了由学生绘画作品而编辑的《〈社戏〉绘画本》,学生们画的图各具特色,充满童趣,他们笔下的水是流动的,他们笔下的太阳是欢笑的,他们笔下的树木是含情的。一本画册,学生可以添改图画,为图画作色,配上…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巧艺》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美学界一直把这当作“画眼睛”、“以形传神”的美学范例。但是,这时画像上并未画上眼睛.既然“数年不点目睛”,又怎么能“以形传神”呢?难道顾恺之有意不让自己的作品“以形传神”么? 其实,画人不点睛是出于绘画上神秘的原始思维和原始禁忌方面的原因,并不  相似文献   

7.
<正>一、黄永玉技法互文研究黄永玉在版画绘画过程中,所运用的画法多为折支式,用排笔大块面地刷,在水墨技巧一块,则突破运用毛笔的中锋运笔。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黄永玉在空间布局上可以说是密不透风,整体的色彩接近油画,用"西式色彩"写意,画风更接近西方,可以说黄永玉的画是现代性,或者说是当代性的。黄永玉的小说《无愁河》在叙述时间的运用上是传统的历时性,但整部小说找不到明朗的主线情节,情节的淡化在《无愁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绘画史中,把中国画与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当属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其从空间布局、笔法、色彩还是在人物造型上,多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革中国画的主张.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壁”的写实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怎样画人物的头部中小学美术课堂人物画教学是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画人的方法呢?第一堂课《画人的头部》是个关键。学生画人物的面部五官能否成功,对增强他们画人物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讲“三停五眼”并不难,问题是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使学生能当堂学会,而且画得还要象。  相似文献   

10.
《宣和画谱》折射出了道教和佛教的画学文派。作为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是宫廷所珍藏的绘画著作,道教和佛教折射出来的厕学思想不仅揭引了各个时代绘画的流传过程,而且可以让后人了解宋徽宗宣和年间官方所提倡的绘画“主流”,延续了继承道释画的古风。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画坛,张锡武以擅画牡丹名扬四海,被人们誉为:“牡丹张”。张锡武挚爱绘画,能运用左、右手同时操笔作画。特别是画牡丹如醉如痴,练就一手“绝活”。他笔下的牡丹鲜活动人,呼之欲出,有的极为艳丽,如《天香富贵》、《雪艳》、《春露图》、《富贵春光》、《繁花似锦》诸作,大有华贵气象,而其画的墨牡丹和白牡丹虽无大红大紫,却别有韵味,给人以“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那该如何开展国画教学呢?本人认为应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课堂走向有效。下面本人结合小学美术教材《齐白石笔下的蔬果》的教学,谈谈自己对中国画教学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华 《绥化学院学报》2003,23(3):132-133
当一幅绘画作品诞生之后,画家便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作品中。以此来证明作品出自何人之手。中国绘画作品自古强调画与书法的结合,在画上签名写诗能增加作品的意境。而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画家们在绘画作品上签名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本文以自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许多著名画家在其代表作上的签名列举分析了西方绘画作品的签名方式,以此揭示了中西方绘画在此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凡儿童都是“画家”。幼儿可用蜡笔、油画棒、小棍,就在他们唾手可得的地方如纸、一块沙土、一片墙面,绘上他们的图画(大多是一些粗糙的、象形的、乱涂乱划得来的作品)。幼儿在绘画中投入了他们前热情,兴意盎然,但是当你看到那些作品时,不竟会为他们面得“不成样子”而大失所望。这个时候的儿童似乎“不可教”,他们或对笔下诞生的东西茫无所知,或者想照你的教来画而画不像;就在这一堆一堆的儿童画作中,你却惊奇地发现他们共有的一些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幼儿绘画区别于成人,使儿童画成为一个特殊概念。  相似文献   

15.
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低段学生画画积极大胆,敢于下笔,色彩丰富,画面生动。高段学生画画偏"小气",经常画画擦擦,不敢下笔,常常能够听到他们抱怨不会画。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难忘一件事》人物绘画课时,发现学生普遍感到画人很难。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作品中呈现的人都是以"圆圈"为人头,"火柴棍"为四肢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学家似乎对石头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化自一块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他笔下的石头其实是一块通灵宝玉。而贾平凹的《丑石》中所写的却的的确确是一块石头,一块真正的“丑石”。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以来,日本画同中国画一样,面临着西方绘画的冲击与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困扰,日本画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对当前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作用。今年8月28日至9月2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日本现代绘画巨匠作品展》引起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女性绘画繁荣发展的一个时代,探讨邢慈静的绘画对研究明代女性绘画、对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邢慈静的画作成就高于其书法,在其绘画创作中,观音画占了很大比重。《邢慈静白描观音集》中的24首题画诗来源于明本禅师的《大士三十二赞》。24观音既不能与《普门品》和《楞严经》中的观音32应身一一对应,也与民间流传的33观音相不能一一对应。邢慈静笔下的观音形象有着画家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个性,它是一种理想的象征符号,是她内心自省空间的显现,借这一信仰也可产生人神间感应的媒介,从而得到心灵的超脱,忘却尘世的苦难。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著名论点。这是一个在我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亦是一项具有总结性、指导性和开创性的魏晋六朝对于绘画鉴赏和创作的审美原则问题。说其有“总结性”,因为“气韵”“骨法”“应物”“随美”“经营”“传模”以及“六法”这些不相统属的美学概念及其用词,在谢赫以前应该已有所存在,所以谢赫才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看来这些用以品画的单独概念,直至并合成为“六法”,并不全是谢赫的创造发明,不过谢赫予以系统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20.
悦读文摘     
华君武为自画像《捂脸图》题诗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华君武是我国一代漫画大家。这四句诗是他总结前人和自己从艺六十多年漫画实践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其中“画人难画手”,就是从历代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口诀中借用来的。华君武历来不愿给自己画像,在编辑部的催逼之下画了这幅《捂脸图》。他虽然用双手捂去脸部的眼睛,但是“欲盖弥彰”,认识华老的人,一看这幅漫画像就能认出他来。一副讥讽挽联湖南军阀谭延闿,为人险诈,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1912年在长沙,他问律师贝元昕:“近来怎样?”贝答道混。”谭大笑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