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综观本刊2001年以来刊发的一系列人物通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诸如<残肢走出非凡路>(2001年第2期)、<夕阳更灿烂>(2002年第5期)、<温柔女侠吴艾萍>(2004年第1期)、<乐于清贫求真趣>(2005年第1期)等都有精彩感人的细节,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讯中的精彩细节明显偏少,更令人遗憾的是个别通讯中缺乏精彩的细节甚至没有细节描写.从写作层面来看,这种情况足以表明通讯作者对细节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使用细节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比如通讯<撑起兰台一片天>(2005年第2期)中有一个描述主人公初到档案局上任时面对的工作环境的细节,这个细节很成功--显然作者具有较强的细节描写能力,但通篇作品中却找不到一个直接展示主人公的品质、精神、个性的细节--作者缺乏的是对细节的深刻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新华每日电讯>报2002年12月30日第八版,刊登了四川分社记者熊小立、刘喜梅(陕西分社记者)共同采写的通讯<好轻松>,以及<五丁力士>、<红叶长廊>、<蜀道川妹>、<剑门人家>等六篇综述、人物通讯和特写稿件,组成了"家园@蜀道风情"的专版,浓墨重彩地、全景式地描绘了蜀道今昔的巨大变迁,让读者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特风貌,欣赏了今日新蜀道高速公路的快捷.笔者反复多遍细读了这7篇文章,看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23日,<武汉晚报>在第17版报道了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医生札根基层、甘于清贫、一心为病人服务的知注事迹.这篇题为<上医之境>的通讯于2010年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三等奖.这篇通讯用真实的细节,表现了王争艳坚持"花最少的钱治好病",用处处为病人着想的真心和一个个小处方化解了无数个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难题,诠释了医者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06,(6):46-48
[本刊讯]围绕"档案文化的界定与传播--以档案期刊为例"这一主题,第十八次全国部分档案期刊研讨会于4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家及各省市档案局、馆,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的24家档案期刊出席了这次研讨会.这些档案期刊是:<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北京档案>、<天津档案>、<档案天地>、<山西档案>、<兰台世界>、<黑龙江档案>、<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档案与建设>、<安徽档案>、<山东档案>、<浙江档案>、<档案时空>、<湖北档案>、<档案管理>、<广东档案>、<云南档案>、<四川档案>、<陕西档案>、<档案>等.  相似文献   

6.
金陵客,原名王世奎,现名王向东,19的年2月生于江苏省泰县姜堰镇.现为<新华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已出版杂文集<我是一个怪物>、<巴子自白>、<红楼絮雨>、<水浒国风>、<儒林视野>和旧体诗词集<雨花词>等9种.曾主持编选<江苏文学五十年·杂文卷>.近些年,以金陵客为笔名的评论文章频频出现在全国许多媒体上.2003年10月3日,在参加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陈琪  陈玲 《青年记者》2008,(14):83-84
通讯的种类,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人物通讯,一般被归到报告文学里.人物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也都是以写人物为主.把人物通讯分在报告文学里头,是因为在人物通讯里有文学的成份,但内容却都是真实的,甚至连细节也必须是真实的.我们认为,对于人物通讯采写,应从三方面人手,即深入细致的采访、把握人物的时代特点、注重人物的个性描写等.这里,我们结合2007年获得山东省地市报通讯一等奖、全国地市报通讯一等奖、山东省新闻奖二等奖的<全国第一个硕士村官杨本伦>通讯的系列报道,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8.
3月25日,是<陕西日报>创刊纪念日.作为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报之一,从当年创刊时期的<边区群众报>开始至今,<陕西日报>已经走过了整整70个春秋.当天上午的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礼堂,鲜花绽放,华灯璀璨,陕西省各界人士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纪念<陕西日报>七十华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西安虎家>、<武林外传>、<高兴>等陕西方言影视作品的热播,陕西方言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传播现象,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在我国众多方言中,陕西方言以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而独具特色.通过研究影视作品中的陕西方言,我们既能窥视到古老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又能领略到亲切而又纯朴的三秦大地上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8,(2):80-80
受省委宣传部委托,省记协组织<陕西日报>、陕西电台、陕西电视台、<当代陕西><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安日报>和<今传媒>等八家媒体,评出了"2007年陕西十大新闻",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11.
陕西是文学大省.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讯与报告文学的优秀之作大都由作家执牛耳.最近,读了杜耀峰的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秦道>,使我感觉,在陕西,新闻与文学成就追寻之间的距离,早在拉近之中.而这种感觉和认识,并不是二者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比较.而是我在思考,新闻传播者的优秀代表的历史文化担承意识,是否也像文学创作者关注社会人生、张扬生命体验和生存意义一样强烈.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申纪兰的市场观>去年12月19日在<长治日报>发表后,很快就被新华社山西网、人民日报、人民网、农民日报及三农网等媒体转载,一家太行深山里的地方报纸,能够得到如此反应,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更想不到的是该文发表后,申纪兰所在县和长治市相关部门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干部群众围绕市场经济谈申纪兰现象.读者在热评中说:"此纪兰非彼纪兰,让人们看到了她更加可爱可敬的一面,她是跟着市场摸爬滚打的典型,而不是用来说教的样品."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清宪在会见该稿作者时也称赞说,你们的报道,角度选的好,老树枝头著新花,老典型上开朝气.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5.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关于加快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旨在支持、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文件.利用丰富的陕西文化资源建设陕西"文化强省"的目标已驶入快车道.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引人关注.研究陕西广播电视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陕西文化产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9月3日揭晓.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荣获一等奖,<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荣获三等奖.研读两篇获奖作品的写作技巧,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12日起,<宁波日报>对林萍捐肝救助同村女孩徐洁的感人事迹,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10天时间先后发表长篇人物通讯<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记捐肝救助同村女孩的林萍>,和评论<爱的最高境界>,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后续报道,刊发了通讯<成就大爱的土壤-再记无偿捐肝救助女孩的林萍><爱的赞歌在延续……>,作为对林萍报道的补充.开辟了"林萍壮举感动与反响"专栏,报道社会各界学习林萍事迹和精神的情况.组织了评论专版和理论专题,以引导舆论、升华主题.整个报道发消息、通讯、评论、理论文章、照片等30余篇,形成强大舆论阵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赢得各界好评和多篇批示.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翻阅了陕西部分地市报,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地市报今年普通加强了报纸的评论工作,特别是强化了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力度.其中<咸阳日报>、<渭南日报>、<汉中日报>较为突出,令人称赞.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