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备课与烧菜     
据笔者了解,有些教师由于“懒”字当家,“混”字当头,备课往往变成了“抄”教案。买一本《备课教案》之类的书,或一字不漏、或断章取义地抄在自己的教案本上,以应付检查,而上起课来,则匆匆翻开《备课教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采用“百花齐放”型各自备课、“能者多劳”型组长备课或“步调一致”型集体备课三种传统模式。各自备课的备课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业务水平、责任心、信息处理能力和教材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这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科教师从网上下载教案来替代备课,变成一种投机取巧、玩忽职守的备课行为。组长备课是“一脑替代众智”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采用“百花齐放”型各自备课、“能者多劳”型组长备课或“步调一致”型集体备课三种传统模式。各自备课的备课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业务水平、责任心、信息处理能力和教材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这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科教师从网上下载教案来替代备课,变成一种投机取巧、玩忽职守的备课行为。组长备课是“一脑替代众智”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教案和评职、考核、评优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建立了某种关联,致使教案的性质、功能和“身价”发生了“质变”:它从备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衡量教师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从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一个工具变成了教师获取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一个筹码。  相似文献   

5.
孔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课是教师“利其器”的过程,是教师工作的“重头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盲目追求热闹的现象,教改出现了无效化、形式化的倾向。有些高中历史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为自己的“轻松备课”而欣喜万分。殊不知,这种缺少思考和创造的“备课”不仅降低课堂效果,而且丰富的教学内容变成了“千人一面”的雷同化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教案要体现弹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师备课的真谛。教案应该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过于“严谨”和“完美”的教案,会强化教师的“导演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教案就要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教案和评职、考评、考核、评优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建立了某种关联,于是教案的性质、功能和“身价”已发生了“质变”:从备课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变成了衡量教师整个教学工作重要标准;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一个工具变成了教师获取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一个工具。教案既如此重要,当然要有一个标准了,由于教师所教年级、学科的不同,也由于检查者素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从内容方面确定教案的优劣,如格式的完整、字迹的工整、内容的全面等,而其中最显性的标准就是字迹工整(反映教师的态度)和教案的厚度(反映教师…  相似文献   

8.
在新教材实施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备课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探讨的“焦点”。因为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备课应该和新教材所体现的格调一致,体现创新、增效、实用、减负的要求,以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一、改变观念求实用目前的评价机制普遍认为:教师写了教案就备了课,未写教案就没有备课;通过校园网选用网上教案是“偷懒”;同级同科目的集体互动而写成的教案为“雷同”或“抄教案”。这样检查评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明显地滞后了,至于…  相似文献   

9.
课改背景下的备课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把自我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及人生经历浸润其中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处理,从而赋予文本灵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但现实中的备课已经“面目全非”。教师们也变成了语言文字的搬运工:从教学参考资料“搬”到教案本,从老教师那里“搬”到青年教师这里;从去年,甚至是前年的教案再“搬”到今年,日复一日。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份调查,在20所不同的学校对某一相同年级教师的备课笔记进行了调研,结果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备课笔记惊人地相似!于是,很多人在质问,我们的备课怎么…  相似文献   

10.
现行备课方式的弊端 当前,备课工作主要沿用“教师写教案”和“领导检查教案”这种单一的模式。它的弊端表现在:写教案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造成了“以抄代备”、“课后备课”等不良现象,使备课过程难免低效、高耗;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教师备课的创新意识;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 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新课程下教师应利用这一点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老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动态生成。而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在课前一厢情愿地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提前预设,唯恐不细、不精,以细化环节为能事,给教师和学生以无形的束缚,使得教案成了师生表演的剧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4年第1期),感触颇深。晏老师提出:“‘0教案’不是‘0备课’,而是为了使教师能把写教案、抄教案的时间腾出来备课。”确切地说,写教案本身就是备课的内容之一,改革的焦点是把教师因无奈而抄袭现成教案的时间腾出来用在“备真课”上。晏老师观点鲜明,就是主张真备课、备真课,反对假备课、备假课,使备课切实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我很赞成这种务实的做法。细细品味上高逸夫小学备课管理的“五项措施”,令我钦佩的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备课指导。集体…  相似文献   

12.
备课杂谈     
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师的备课也与其他教师不同。要全面研究这个问题,不是笔者所能办到的,这里只谈几个具体问题。备课与写教案“备课”与“写教案”都是教学的准备活动,但“备课”包含全部的准备活动,而“写教案”,只是准备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把二者“合而为一”了。这主要是由于领导者在检查教师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课程,传统的“写教案”已成为制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阻力。有鉴于此,我以为教师教案可以不全“写”。教案不全“写”,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不按教案的形式把备课完整写出来。从而使备课不拘泥于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格式和框框,使备课方式更灵活多样,更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具体做法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无疑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写教案的老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严重的是照抄、照搬教案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也应运而生。集体备课也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沦落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  相似文献   

16.
修订后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这一“教学建议”,各学校都要求教研组、年级组按学科进行集体备课,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一是本该是一个学科组集体备的课,变成了主备人一个人的备课,学科组成员共用主备人的教案,省去了集体研讨的环节;二是本该是按学科系统内在联系的章节、单元来集体研讨的备课提纲,变成了由每一个教师分摊备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课时量,然后大家共用教案.这些现象都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一、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 ,顾名思义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 ,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项目填得齐全 ,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 ;如果谁没有写教案 ,那一旦发现 ,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 ,不仅要受批评 ,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 ,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观念上的误区!本文不打算探讨教师年年重复写教案这种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单就对备课的理解而言 ,写教案决不就是备课…  相似文献   

18.
上好一堂课,课前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的备课呈现往往还停留在教案阶段.其实"教案"无论从字面或者内容、形式已经框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严重偏离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课堂已经以学生为主人,已经以学习为重心,已经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何不将"教案"变成"学案",教学何不将"教堂"变成"学堂"?用以学生为主本的"学案"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案",用备课内容的改革促进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意图、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等,供同行学习、交流、评议,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教研过程。“说课”与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课”是教师更内涵、更高层次的备课。从一般意义来说,备课主要指写教案,实际上,备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写教案仅是其中的一环。教师在备课中所投入的智力活动不可能在教案中完全展现出来,教案只是一个准备付诸实施的操作方案,重在确定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说…  相似文献   

20.
深思熟虑课乃成──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谈牡丹江市教育学院初教部田常泰备课是教学链条上承上启下、关联左右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的教师把备课理解为“写教案”、“写讲稿”,这有失偏颇。顾名思义,备课包括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写教案”、“写讲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