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马可福音》充分借助戏仿、重复等解构主义特有的文学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与《圣经》中同名福音书的互文本建构,并通过埃斯比诺萨这个被解构的"基督",成功地向世人传达出小说被赋予的特殊神学寓意:世人渴望上帝的救赎,但上帝救赎的概念常常遭到世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消解;跟其他为传颂基督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一样,埃斯比诺萨的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上帝所成就的十字架救赎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2.
《圣经》的上卷《旧约》是上帝创世的故事,因了人性之恶,充满了许多具体的罪孽和迷失,以至于连上帝都开始后悔造人于尘世.为了挽救世人,耶和华派其子耶稣降生尘世传播福音,下卷《新约》就是基督拯救世人的故事.北村的写作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虚无到皈依,从罪的控诉到灵魂的救赎的过程.北村是一个始终关注存在的作家,早期形式上的先锋掩饰不住内心的迷失,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的阴影.皈依之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执着于对人性原罪的渲染和揭示,在否定人类种种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之后,拯救的道路无一例外都被引向上帝的仁爱和良知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吴健 《现代语文》2009,(12):101-10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塑造了很多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们由于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无法适应巨大的时代转换,导致人物悲剧的产生。本文认为,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缺失。获救之道在于皈依基督教,信仰上帝,在上帝的荣光中感受基督的伟大,精神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4.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孜孜以求的探索和重建人生的精神信仰.其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拒绝了基督信仰,否定了宗教信仰引导和救赎人类的能力.该剧利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大众心理定势和语境转换的压力,从剧名、剧情和主要人物三个方面戏仿《圣经》,揭露救世主神圣外衣下的无能,解构宗教的神圣与权威,否定了上帝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戏剧家梅根·特里在其开放剧场的实验创新中,独特地表现了对理想女性的追寻。她的名剧《走向西蒙娜》塑造的主人公西蒙娜,便是她心中女性的榜样,是个"女性基督",她生前历尽磨难,最终回归上帝之爱,完成自我救赎。该剧的这一主题既有女性自省自强的积极意义,又有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不分是非曲直忍辱负重的消极遁世思想。这样的矛盾融合的两重性作为女性回归上帝的自我救赎之道,恰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6.
圣诞的起源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生日的日子,是美国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圣诞起源     
圣诞节是美国最大、人们最喜欢的节日。在12月25日,人们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的生日。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会热爱上帝以及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玛丽娅已和木匠约瑟夫订婚。可是,在他们在一起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让这件事被别人知道,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离婚。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  相似文献   

9.
因为松树是四季常青的,这常青的树就象征了信仰基督的基督徒被赋予的永恒生命。尖尖的树梢指向天国。点缀在树顶的星星代表着指引智者到伯利恒寻访耶酥的那颗特殊的星。星星的光芒意指带给世人光明的耶酥基督。树下的礼物代表着上帝通过他唯一的儿子带给世人的礼物:希望,爱,欢乐与和平。  相似文献   

10.
托尔金借助神话史诗的外型构建了一个“异教”下的基督世界——中土。《魔戒》文本中没有出现上帝、《圣经》和教堂,却仍然阐释出作者对救赎与原罪、善与恶等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反思。托尔金用神话原型对基督教教义进行的这种“次创造”去除了小说纯宗教教化的味道,这使它具有了普遍性,容易受到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的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1.
《八月之光》中的另类基督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基督教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底色。而在《八月之光》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所具有的和传统基督教道德教训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他同耶稣基督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却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使基督的救赎神话显现出不同的文化指向。另一方面,南方社会中对基督教上帝认识的个人化倾向展现了南方社会分裂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人物形象与耶稣基督神话的对比,以及对南方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上帝形象的分析,展示在克里斯默斯的悲剧背后分裂的南方和福克纳对南方的复杂立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3.
灵魂救赎是北村皈依基督教后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描述了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对于负载着罪恶的灵魂来说,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惩治,但只有获得上帝的救赎,灵魂才能寻求到最终的皈依。上帝的救赎显示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安妮.勃朗特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女作家,其写作深受牧师家庭和维多利亚宗教的影响。安妮对于宗教中的救赎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本文考据了安妮.勃朗特的个人生平、诗歌和小说创作,认为她对于上帝对世人的救赎有着焦虑的纠结情绪。对于上帝救赎的态度,反映了安妮对维多利亚宗教的自由思考,以及宗教对于维多利亚女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过桥》是格雷厄姆·格林娱乐短篇小说,作品中的宗教寓意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而愈加清晰。文章题目中的桥,故事的陈述者,故事主人公,以及并不显著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的狗,都是作者宗教原型的寄托。故事情节紧凑,小说主人公卡罗维先生在寻找救赎的道路上有过面对桥的抉择,有着面对陈述者即上帝的愧疚,也有着对象征着忠诚和宽容的狗的厌恶。但是最终卡罗维先生成功地走上了救赎的道路,并且看到了桥另一边的风景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先锋作家北村1992年以后的写作通常被称作神性写作。他立足基督的信仰,力图传扬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之道,宣扬圣经神圣启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本文通过对北村后期小说的介绍,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在16、17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和教士们鼓吹在个人救赎方面寻求"救赎确据",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不能确认已经被上帝选中而将进入天国,就会陷入绝望,而这种确据将能使他们免于绝望。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西巴斯辛就是极力追求"救赎确据"的人物。但是,跟同时代的非清教徒一样,莎士比亚似乎感到追求这种确据,更不用说相信得到这种确据,是愚人之行,而非智者所为。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瑞森的《天堂》采用了圣经叙事模式,含有丰富的圣经意象,体现了"爱"与"救赎"等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19.
贝克特的代表剧作《等待戈多》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基督教意象。然而该剧却缺失了《圣经》中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意象。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看,这是对《圣经》中神话意象置换变形式的改写。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与承担着延续生命任务的女性在剧中是缺失的,这意味着生命延续的断裂;等待的戈多迟迟不来,暗示着承诺救赎的上帝对人类的疏离;两个流浪汉语言功能退化,无法表达思想,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更凸显了西方现代人的孤独。贝克特通过颠覆《圣经》基督,揭示了西方世界人类处境的尴尬,人类生存本身已然成为荒诞的事实。然而,荒诞并不代表悲观绝望,这是贝克特困惑之下的思索,是他强烈的宗教期待:即在传统基督信念已然颓败衰朽的现代社会,呼吁基督精神的复归,以期为精神枯竭的现代人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先锋作家”北村1992年以后的写作通常被称作“神性写作”。他立足基督的信仰,力图传扬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之道,宣扬圣经“神圣启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本文通过对北村后期小说的介绍,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