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每一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恋爱"是与"爱情"时常相伴的一个概念,与"恋爱"、"爱情"相关的"性"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大都持有两种"极端"态度,偏离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性"的禁锢和封闭以及性教育的落后,使大学生对"性"产生了极大的神秘感,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所获得的既不科学又零碎的性知识,往往导致他们用这些错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冲突或不正当的性行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提升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要在观念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生理层面上,加强性知识教育,提升恋爱的层次和品位。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爱情的研究已成为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核心诉求。本文以质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并归纳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七大爱情矛盾":友谊与爱情的矛盾、激情与感情的矛盾、游戏与责任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奉献与占有的矛盾、浪漫与理性的矛盾、依恋与独立的矛盾,然后从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化解"爱情矛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20世纪之前人类的爱情悲剧:神话式的自然的爱情、宗教化的纯洁的爱情和大工业时代极端"理性"化的爱情悲剧之后,劳伦斯认识到传统的人类自以为美好的"爱情"文化,实际上是制造现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所以在对传统文化厌恶、失望、愤怒中,他写下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颠覆传统"爱情"观念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5.
池莉小说所呈现的有关"不谈爱情"一直是打动读者的一大亮点,她笔下的人物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总是说出或者表现出"不谈爱情"的意向,仿佛爱情总是与心、婚姻相游离的。但小说中看似"游离"下却包含了浓郁的脉脉温情,且持久不散。为此,从池莉的几部小说出发,就几位主要男女主角在爱情的抉择上面的表现,来分析其"不谈爱情"背后的满是爱情存在,以期让大众明白爱情始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每分每刻。  相似文献   

6.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婷 《文教资料》2010,(20):225-22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高师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憧憬,这也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正常状态。然而许多学生对于爱情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偏差,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本文分析爱情的内涵和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加强爱情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陌生的爱情话语——浅析“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中爱情书写空间狭小,但有关爱情的文字依然存在。论文聚焦"十七年"爱情小说书写的两大主要模式:战争爱情与劳动爱情。前者圣洁而悲壮,后者功利而理性;同时分析两大模式下爱情书写在心理纵深度、艺术表现力、时代烙痕、女性成长主题等几个方面相异或相同的书写特色。  相似文献   

10.
爱情题材影片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电影类型。霍建起执导的爱情题材影片形式唯美、内涵丰富。与传统"好莱坞"爱情片相比,不再是狭义的"爱情至上"。"爱情"首先表现为一种美,接着释放出一种力,然后转化成一种智慧。凭借这种智慧,世人就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从容面对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场"化学反应"。将不等量的两个试管放在天平左右,向里面分别加入对应量的信息素、爱情基因、荷尔蒙……这些物质从两个试管中发散出来,在空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被我们叫做爱情,至此,他们的"爱情天秤"左右等重……婚礼上,神父会这样对你和你的爱人说:"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你们都会相爱,彼此珍视、安慰、照顾、尊重、接纳,直至死亡。"他在传播上帝的福音,他告诉我们,爱情是"彼此"的事情,以此来佐证爱情双方的等量平衡。  相似文献   

14.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跟语言有关,同时也跟思维和判断推理有关。以英汉爱情歌曲中的歌词为对象,重点探究其中出现的对于"爱情"的相关隐喻,可以窥见中西方对于"爱情"这一概念隐喻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历史题材,藉之表达心中悲喜。"李杨爱情"以巨大的张力性品格被历代文人咏叹,其蕴含的中国古典爱情意蕴和演绎"李杨爱情"的《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主题纷纭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周洪涛 《考试周刊》2012,(42):31-32
1.渗透爱情教育 1.1爱,不会是简单含混的"喜欢"。 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注重自由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课外练笔这种自由作文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活思想",而关于爱与友谊的话题始终是高中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缺少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充分体现了川端文学的创作特色,蕴含着三种不同的情感,即"模拟恋爱"、"纯美爱情"和"伪爱情"。既让人感到心灵的执着,爱情的纯美,又让人感到情感的幻灭。种种情感交织成一幅清纯与悲凉、幽静与朦胧的画卷。  相似文献   

18.
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古代爱情传奇构筑了古典爱情独特的东方神韵,然则结合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爱情传奇的虚幻和故事背后深深的"幽怨"情结;在这些故事背后负心才子一直是民间批判的对象,而这些才子的变心其实也有深刻社会原因和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才子变心和古典爱情的"幽怨"一样是注定的。这种不可解决爱情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爱情传奇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2011版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语文教材中经典的爱情诗篇,与歌曲、绘画、建筑等艺术一样对人的"感情""道德""情趣"具有感染和熏陶功能。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爱情作品的教育一直存在着误区,其实语文教学,爱情作品是绕不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张莉 《考试周刊》2010,(31):34-36
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和我国的梁祝爱情一样让我们感动、流泪。但中西诗歌中都不乏薄情寡意的"负心郎"和红杏出墙的"不贞妇"。本文通过重读、诠释古代爱情诗,来感悟现代爱情,旨在启发人们认真审视当今社会中的"爱情观",更多地关注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