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汉语音节词是在殷商时期萌芽,周代大量产生,泰汉及唐宋持续发展,元明清时期渐踞汉语词汇的主导地位."五四"及建国后双音节词更大量涌现,至今已成为汉语词汇的绝大多数.汉语双音节词汇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增多的,并且成为汉语词汇的主流,代表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有两方面: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社会发展和语言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习惯爱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以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成为汉语构词形态的基本形式.但上古汉语词汇却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很少.从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流,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第一个高峰期.本文着重从社会发展.骈文的繁盛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三个方面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繁盛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三音节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仅次于双音节词,由于成分多元、结构复杂,往往更能显示方言构词的个性。丹阳方言的三音节词不仅构词方式独特,而且在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上具有强烈的极性倾向。文章立足于丹阳方言三音节词的构词特征,并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机制作了适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双音节动词尤需重视.文章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发展汉语》的双音节动词进行穷尽式的计量统计,分别做出双音节动词、共现词分布情况统计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就我国语言学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要树立统一的标准及全面的发展空间,现代汉语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道路上要进行全面研究与梳理,其中双音节介词是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有效加强我国现代汉语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音节语素化现象是构成新词,促进汉语词汇不断发展的途径之一。音节语素化现象包括联绵词和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音节语素化节省了音节,构成许多新词,符合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并存并用着大量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汉语双音化趋势下,与单音节动词同义的双音节动词已经产生,为什么单音节动词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体系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词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这类同义词并存并用的主要原因,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之间的差异才是其并存的真正原因.另外,双音化趋势在导致融合的同时,也会导致分化,这是他们并存并用的又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特点。现代汉语中日益增多的双音词,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有意义的字组成的。它们的组合情况多种多样。吕叔湘先生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①的文章,以大量的材料说明了现代汉语中词汇双音化的种种现象。这对进一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很有好处。如果我们从双音词的内部构造来考察,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特有的现象:某些双音词通过自身的变化构成了另一个新词。  相似文献   

9.
<正>在汉语的音节中,无论音节包含多少个音素,音节发音的长度是相同的。一般来说,汉语中一个字有一个读音,每个字都是一个语素,这就产生了汉语中音节、语素、汉字相生相应的局面。表音文字让人们认识到了音素,而表意文字让人们发现了音节。汉语中音节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本文拟探讨汉语音节对语法的制约作用。一、音节影响语言单位的组合(一)语素组成词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探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多是从语音制约、语义细化、词汇化、语法化等角度着手,通过语音、语义、语法3个层面来阐释,这是可以而且必需的。然而对于语音的促成作用、语义语法模式的制约作用、语用要求与使用频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察《水经注》名物词的实际,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4组制约与促成:双音化作为优势语音结构,对汉语构词产生着强力制约;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语义模式,大大制约着新的双音词的产生;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结构类型的反复利用,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双音化是语用的客观选择,长期的语用反过来加速了词汇的双音化。  相似文献   

11.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形式发展中重要的事实,语用视角在古汉语词汇研究中也同样有其价值和意义。书面语中对语言形式整齐对称的追求加强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3.
语素义的模糊与失落是汉语词汇演变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双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双音化的作用下,从形式的角度而言,偏义复词在现代汉语表现为双语素;就意义的嬗变而言,双音化机制促使偏义复词实现由短语向词的身份的转变,意义稳固融合,并最终促使其中一个构词语素失落原义,形成语素义的模糊与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高僧传》品人形容词看中古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僧传》是南朝梁释慧皎所写的一部僧人传记,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选择《高僧传》中有代表性的品人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含有某一相同词根语素为类聚基础,通过分析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构成、词性构成和语素内部排列顺序,浅探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
双音词词汇化研究中存在如下模式性的做法和认识:单个词语单线式上溯下推、双音化是具体词语词汇化中的韵律因素。笔者通过对"月亮"成词的再分析,对上述做法、认识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三个问题:词汇化在词汇学知识体系中的归属、双音化在词汇化中的作用及两种研究的关系、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词汇化是一种造词法,只有小部分双音词经由词汇化而来,开展单线式上溯下推前要甄别是否适用;双音化是词汇化发生的先决前提和根本原因,词汇化研究不能完全取代双音化研究;重视在各种系统中开展研究的传统符合汉语汉字实际,应把词汇化研究和系统式研究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立体呈现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复杂状貌。  相似文献   

16.
高扬 《语文新圃》2010,(1):35-36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双音节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双音节化的原因与过程相当复杂,包括复辅音分化、音变造词等等,这里就暂提不表了。笔者所关注的,则是古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两个特别表现形式:连绵字和叠音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虎 《现代语文》2010,(2):46-48
"曾经"是一个经过虚化后演变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它虚化成词的时间不会早于梁代。受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的影响,"曾"与"经"同义复合构成了双音节词"曾经"。从内部的关系来说,由于经常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曾经"的语义逐渐抽象化,凝固成词,从而最终虚化为副词。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的词汇结构以单音节词为主体,现代汉语的词汇结构以双音节词为主体,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们早已确认的事实。至于汉语词的构造为什么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以及汉语词构造上双音节化的客观因素与形成踪迹是怎样的,很少见到全面的论述和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试图从古代的训诂书、字书和韵书里保留的训诂材料,探讨一下汉语并列式合成词形成的起因。这里所谈及的,虽然仅是汉语双音节词形成发展中的一个侧面,但是对于汉语词构造双音节化发展的全面探索与综合研究,我相信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三音节词的数量也不少,并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合理界定三音节词是认清三音节词面貌的重要前提。三音节词的界定在学界中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三音节词与惯用语也没有明确的区分。文章试图解决三音节词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阅微草堂笔记》中穷尽性地搜集了12 952个双音节复音词,并以此为讨论对象和讨论范围,首先根据构造方式系统地考察了《阅微草堂笔记》中双音节复音词的类别,然后详尽地分析了双音节复音词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中双音节复音词的类别和特点,折射出了汉语词汇发展至清代中叶时汉语双音节复音词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