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加了企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产业集群的发展倒逼高校从发展专业集群的视角培养应用技能型复合人才。应用型高校只有大力发展专业集群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产业集群壮大形成的人才缺口。发展专业集群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专业集群、培养应用技能型复合人才,应重点做好: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做好专业集群顶层设计;立足专业集群,建设行业学院;依托专业集群,试行书院制改革;强基固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制度保障,完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创业是创业的新模式,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产业集群,研究地区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影响和孵化保留机制成为现实课题。通过理论回顾、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创新型创业,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山市产业集群中创新型创业与集群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孵化机制模型,并对集群中创新型创业人才保留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按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形式来划分,安徽纺织产业集群可分为水平集聚型和纵向集聚型。水平集聚型纺织产业集群是由生产或销售类似纺织产品并相互竞争的企业组成,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纵向集聚型纺织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围绕核心大企业进行协作配套,大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一方面,处于准科层制下的安徽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着共同的升级障碍;另一方面,不同分工合作下的纺织产业集群又有着各自的升级障碍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产业集群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若干问题,应鼓励产业集群推行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循环、企业之间生产过程循环和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仍然是有限的;集聚循环经济将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形成机制;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原则是产业集群政策设计的重要原则;公司“废物”循环利用是公司空间扩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对策:统筹协调经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优势,增强产业集群辐射作用;发挥政府作用,消除政策壁垒;实施沈阳经济区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给诚信示范企业优惠政策,创建企业健康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由于存在种种矛盾,集群效应并不明显。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依托特色产业和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等,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微电子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形成了集成电路领域行业企业、高校院所、园区等集聚的产业集群,迫切需要人才与技术的深度供给。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协同育人模式。文章主要讲述了微电子产业群的特点、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建设基础和长三角地区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常州的产业集群的创新,培育集群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要重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作用,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域研发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依托独特技术与地域文化的有效结合,凭借完善的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和畅通的融资渠道以及高度开放的市场体系,在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永兴内生式金银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但因群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集聚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业集群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善,品牌缺乏文化内涵,人才缺乏以及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促进产业中介组织的发育,建设区域特色文化等,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县域职业教育是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民乐县职业教育把培育壮大县域产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劳动力,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坚持以科研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支撑学科集群,促进教学创新,以教学创新推动科研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催生了学科向集群方向发展,学科集群的形成极其有效地促使知识要素向产业技术创新的集聚,极大地提升了县级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知识、实践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也推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在西部开发中应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立法,依法保障劳动为资源合理配置;严肃执法,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作;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人的合法权益。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灵活调整。要吸引、使用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立法中应把人才的使用作重点设计,要重视智力投资;实行以企业为主的原则,使企业尽快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加大对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则合法性的审查,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引入西方劳动经济学中的“工作竞争模式”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工资制度与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人才高消费”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地质人才需求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绚 《中国地质教育》2008,17(3):112-116
本文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背景,分析了当前社会的矿业形势对地质人才需求迫切的状况,并通过一个模拟“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模型图”来说明地质人才短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这种人才短缺是如何愈演愈烈的。最后在上述分析论证下,提出通过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实现职工教育培训等方式,改变地质人才短缺和断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能力、个人财富与核心雇员的创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雇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资源,创业的成功率很高,且创业企业成长良好,因此核心雇员创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业形式。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并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分析核心雇员的创业机理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政府建立有效的创业政策,有助于探究繁荣我国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现有研究大多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美的,通过比较创业前后雇员生产效率的变化,来推断雇员的收入变化,从而解释雇员的创业选择行为。但现实社会中,雇员市场特别是核心雇员的劳动力市场并非完美,分配制度也影响着雇员收入。考虑了分配因素的核心雇员创业模型表明:在工资结构被压缩的条件下,核心雇员通过创办企业,能够完全获得自身创造的租金,创业活动更多表现为一种分配制度上的改进,而非生产效率上的考虑;企业家才能、个人财富都将制约核心雇员的创业活动;企业家才能越高,所需的创业资金将越少。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建立完善企业家才能培训机制,促进创业者之间的创业经验交流,以提高雇员的企业家才能;逐步放松金融市场的进入管制,促进金融行业的竞争;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信用机制;大力培育创业担保中介市场,降低核心雇员获得创业资金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明确劳动力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为物流高职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分析30243条网络招聘信息挖掘社会对物流技能人才的需求,利用TF-IDF算法、LDA主题分类模型对招聘信息进行主题聚类和分析,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技能的需求类型主要为物流基础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最高的是国际物流技能,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物流基础技能课程为主,国际物流技能课程量较少,能力素质课程更是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培养新时代文创人才应特别重视"文化赋能"和"市场连接",其主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天赋才能和职业志趣、在专业教学和市场连接中培养获知"最好之物"的能力、促进从业者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劳动快乐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高技能劳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朝阳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部分职业岗位人员短缺,高技能劳务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医护、高级海员、IT专业、家政服务等七类人员成为需求热点。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大量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建设的需要,结合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科学规划专业布局,确定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用工荒”与“就业难”——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物流人才市场一方面表现为"用工荒",因物流业火了而使得企业急需各类人才,一方面又表现为"就业难",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一职难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带来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大流动”。通过对我国6类项目人才9534份简历信息的提取与统计,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律。本研究发现,超过1/3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入职后发生流动,流动率随着学术层级的提升而逐渐提高,但无明显学科差异;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次数离散度较大,但多集中且倾向于1次,不同学术层级、学科间差异较大;大学高层次人才平均约9年流动1次,并呈现出流动周期随着学术层级的提升而逐渐延长的趋势。项目人才称号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流动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科属性因素对流动行为的影响;在单位制到聘任制的演进性制度变迁进程中前者的影响力依然强大,这成为流动频率偏低的制度根源;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学术层级之间存在资历惩罚现象。基于此,我国需警惕项目人才称号作为强有力的流动资本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消除“双轨制”治理格局中的流动障碍;规范高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