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轰然倒下以后,武术散打的职业化进程仿佛遭遇了一股旷日持久的寒流,始终萎靡不振。本文对有关武术散打赛事的电视转播、普及、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体育经纪人、体育赞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据此,提出了促进武术散打职业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系列成功举办的武术散打比赛,说明中国武术散打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商业化之路是明智之举。武术散打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主要由观众、传媒、赛事经营管理中心、赛事赞助商、经纪人和散打队员6个方面构成。在市场商业化运作中,武术散打赛事和电视传媒的有机结合,使中国武术散打影响日益广泛,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电视传媒的作用也越来越突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武术散打赛事发展现状与困境,寻求武术产业化背景下散打赛事现实发展策略。搏击赛事市场项目同质化竞争激烈,散打项目比较优势不足;赛事运营体系不健全,缺乏持久性赛事品牌;市场培育不足,群众社会基础薄弱;运动员职业化程度不高,上升渠道不通畅;传统文化表现力不足,项目特色不明显。提出以下对策:以武术散打项目+产品的双向思维引领散打赛事的发展;引入赛事运营人才,打造赛事竞争品牌;建立散打职业化发展体系,引导优秀运动员转型;发挥中国武术协会的作用,整合项目发展资源;推广武术散打段位制,提高项目普及水平;挖掘传统武术文化;重视新媒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探析散打商业赛事创新发展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散打商业赛事发展的现状,发现的问题,提出从灵活设置商业赛事规则、构建多层次赛事等级、挖掘武术散打美学价值、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标识、打造精品商业赛事品牌等方面出发,增加散打商业赛事的观赏价值、拓展开展形式以及提升散打商业赛事的发展质量,以期促进散打商业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Q:武博道馆为什么冠名“第九届散打世界杯”?A:本届散打世界杯是世界武术散打的国际A类赛事,有来自全球23个国家及地区的优秀运动员,在世界武术散打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武博道馆是一家专注少儿武术培训和少儿体能培训的专业机构,冠名散打世界杯是希望通过赛事的影响力,进行品牌传播,提高武博道馆在少儿武术培训及少儿体能培训行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健康科学的少儿体能培训理念。  相似文献   

6.
如今、中国的男子散打运动赛事频繁、火爆异常,正在大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而女子散打运动则刚刚起步。前不久,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女子散打终于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的武术散打运动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9月16日,首届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将在福建泉州拉开序幕。 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及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在借鉴参考足球、篮球相关俱乐部赛事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开展20多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领导和广大武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前迈进.从20余年来国内外各种赛事看,这项结合了踢、打、摔及边台技战术的搏击远比单纯以拳搏击的拳击、以腿搏击的跆拳道以及以摔法搏击的柔道和摔跤更实用精彩.第一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自1982年原国家体委制定以来,经过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的不断完善,已日趋成熟,为国内外武术同道所接受.但是,现代武术散打运动毕竟年轻,就现行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来看,还存在着规则本身的不完善和裁判执行规则的偏差两方面的问题,当务之急必须对现行的1998年<武术散手竞赛规则>进行修改完善,对裁判执行规则中的偏差予以纠正,才能顺应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把武术散打推向奥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术散打分为试验探索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基本完善阶段、成熟发展阶段.剖析当前我国武术散打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发展对策:发展定位--制定武术散打奥运发展规划;发展手段--全面推行武术散打段位制;发展方向--繁荣武术散打竞赛市场;发展基石--促进武术散打走进校园.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体育产业化的兴起,武术散打职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对实施武术散打职业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我国武术散打尽快走向职业化商业化,有效推动武术散打项目自身的发展与武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的又一全新赛事——“全国武术散打南北明显对抗赛”在安徽合肥亮相。这次比赛是中国武术散打近期最具规模的顶级赛事,也是2004年度的压轴贺岁大赛。  相似文献   

12.
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是目前国际上最高水平,最高层次和最高规格的散打赛事。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于2002年7月25~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巴西、韩国、越南、菲律宾、伊朗、罗马尼亚、埃及、波兰、黎巴嫩、阿塞拜疆及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的4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了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对策,对建议新对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促进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我国电视观念对企业大型体育赛事赞助的认同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受试者对企业赞助体育赛事的三个赞助效果层面均有相当高的认同度,尤其在“赛事认同”的层面上高达86.09%;对“企业形象知名度认同”层面上也达到65.52%;此外在“购买意图”层面上则达到50.67%,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2)受试者因性别、月收入、以及职业类别的不同,会影响其在“购买意图”层面上的认同程度.(3)受试者在“企业形象知名度认同”层面的认同情况,会因其学历以及观看赛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龙光敏 《体育世界》2010,(10):113-114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武术散打新旧规则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演变的视角看,我国武术散打运动主要呈现出4大趋势:武术散打运动竞赛规则与国际化接轨:武术散打运动的价值取向由注重外在显形价值向注重内在隐性价值的方向发展趋势:武术散打运动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武术散打运动由传统保守型向市场开放型方向发展趋势:武术散打运动由简单经验型向复杂科学型方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我国武术散打现存问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散打运动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散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要把保护散打现役运动员、改良和强化散打综合技战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等作为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重点加以实施。此外,要扩展武术散打运动的群众基础,提高大众对中华武术的认识,促进对武术散打运动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武术散打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对抗性体育项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温岭市7所中学武术散打开设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发现,武术散打专业教师很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武术散打所需的器材不健全,都制约着武术散打在中学的正常进行.但值得高兴的是,学生对武术散打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证明了武术散打进入中学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了总结武术散打运动30年来的开展情况,探索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规律和经验,加速其普及、推广与国际化进程,在河南郑州召开了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研讨会。通过对此次研讨会的时代背景、讨论的焦点问题、主题报告概况、产生影响和意义等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求为武术散打运动日后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武术散打产业化运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在体育产业化大背景下近十年的武术散打产业化运作,认为武术散打产业化运作前提条件要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策划是产业化运作的保证,开发高附加值成了产业化运作关键。指出我国现阶段武术散打产业化运作以官方主办,社团企业承办或采用广告融资两种运作方式,并提出健全体育法规,争创武术散打品牌,凸现明星价值,进行市场调研等产业化运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2002,(8):22-23
中国武术散打在发展了23年后.终于迎来了首届世界杯比赛。这是继世界武术锦标赛之后.中国武术散打的又一项新的世界性赛事.这表明中国武术在走向世界、进军奥运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散打世界杯.荟萃世界散打之精英.是当今世界武林的顶级比赛.无论对促进武术的奥运进程.还是开拓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国内、国际市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足球世界杯比赛硝烟散尽之后.国际武术联合会隆重推出了这一新的赛事.无疑给火热的七月又增添了一把火.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中国武术的新热潮。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开赛之际.我们特邀中国武术界的名家、名将.就散打世界杯赛.畅谈中国武术的发展.展望中国武术的末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