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两湖地区涌进了大批西方传教士.他们建立教堂,办学校,设报刊,刊印图书,传播西方宗教知识,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拉开两湖地区近代化进程的序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两湖地区设立了一批出版机构及其出版活动.西方传教士在两湖地区的出版活动有其深刻社会原因,并对两湖地区社会近代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四川各民族学前教育的发展,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羌区幼儿园课程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也成为羌族地区幼儿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对此,本文从创设良好的节日文化环境、感知羌族文化、参加羌族社区(村寨)、家庭节日活动等方面对羌区幼儿园开展羌族节日文化活动的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5·12大地震后对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析,指出了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能有力地推进羌族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在民族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乡村旅游可以对羌族传统文化起到抢救、恢复、保护和传承作用。因此羌族地区乡村应把握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处理好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5-11
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早期对粤闽赣交界地区客语人群的传教活动经历了从揭阳门口岭中心到嘉应城中心,再到嘉应城和河婆双中心的历程。同时也是客家教会不断进行自身建构,并最终与潮语教会完全区分的过程。除了直接传教,传教士还通过医疗和教育手段传播基督教,宗教效果并不明显,且引发了种种问题。另外,传教士还在客家话学习和客家话圣经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潮汕社会一样,教会被客语人群视为一种社会资源组织,成为在各种社会竞争中保护和提升自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英国圣公会于鸦片战争后派遣传教士来浙江传教,此后浙江便成为英国圣公会在华传教的发轫地区。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在浙江开展布道、学校教育、医疗等活动,其传教活动对浙江近代社会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检索史料入手,首次系统地对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百年的传教活动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四川羌族地区的碉楼(以下简称“羌碉”)是目前我国记载最早的碉楼建筑,是中国杰出的建筑代表,在羌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12”大地震增加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羌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提出羌碉文化,同时在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试着对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做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羌族地区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推杆运动是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亮点,它将羌族地区的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特征集中体现在其运动形式中,集娱乐和健身功能于一体。在健体强身和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效,且深受广大羌族人民的喜爱。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羌族推杆运动的起源、开展形式、发展方向和推广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为推杆运动在羌族地区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帮助,使羌族体育中的精华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展示出羌族体育的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之一,现今四川省岷江上游茂县、理县、汶川三县地区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关于羌族解放前的社会形态,笔者曾作过初步探讨,认为属于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就其发展阶段而论,正处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前期。为了解羌族解放前的社会全貌,寻求近代以后社会发展迟缓、停滞的根源,本文侧重论述羌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和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族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对羌族地区教育现状进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指出羌族社会发展缓慢与教育文化落后的必然关系,由此探讨其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羌族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推动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伴随着羌族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给予了关注。通过梳理近20余年有关羌族民俗旅游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旅游开发影响、旅游开发模式和市场三方面。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域,转变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第丕夫妇作为美国南浸信会传教士,自1852年受差会委派来华后,在华活动近50年,且大部分传教生涯都在山东度过。他们悉心传教,同时从事世俗商业活动与编书工作。后因与差会意见不合,遂而脱离,于1893年自创"泰安福音会"。他们在与地方社会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渐改变传教方针以适应时局,另方面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高氏夫妇的个案映射出近代来华传教士群体的复杂性,他们每每根据当地民众的反应而调整传教方略,从而使教会内部有"异类杂音"的存在。但归根结底,近代来华传教士开展活动仍本着"中华归主"的使命感,其所有活动最终仍旧为传教服务。  相似文献   

13.
李佳白是19世纪下半叶来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教目的,学习中国礼节、研究儒家文化、与官民结交,探究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法。李佳白的治水建议和赈灾活动,是他从事世俗活动的开端。他为教会购置房产引发教案,学术界对此案的论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西方经济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教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他们通过各类文字出版活动,率先将西方经济知识中之经济现象及常识大量输入中国,以此增加清人对外认识并改善中西通商关系.在当时国人对西方国家经济情况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些经济现象和知识的在华传播与普及经历了较复杂的过程,但却为后来清人理解与接受更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奠定了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医务传教活动在中国兴起后,由沿海逐渐向内地扩展,20世纪初传入到川、康民族地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办医院和诊所,开展了大量服务边胞的工作,使彝藏羌民众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西医西药,为改善和提高边地民众的健康水平,为川康西医业的兴起,作出了积极努力。中华基督教会在川康地区的医务传教工作虽取得了突出成绩,布道工作却未能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中法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代表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书经》和《易经》深受法国耶稣会士和学者的重视,在十八世纪中法学术交流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早期教会学校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引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的学校英语教学。特别是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和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英语教学已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运用科学、客观的视角研究羌人历史开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年.20世纪60年代之前是羌人问题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时期.80年代至今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和成熟,并逐渐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因此,对羌族史的回顾对于重建羌族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其文化脉络.本文就百年来羌族历史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于我国社会的性质,我们很多人并不能明确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必须把马恩在19世纪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同20世纪出现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