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军事记者》2005,(10):58-58
7年前的一个暖暖冬日,已在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多年的我,被临时抽调到武装部负责新兵政审。新疆军区某部一接兵干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鼓励我携笔从戎。他说,献身军营不是更好嘛,我们部队里有一份《解放军报》,办得特别好,你可以更好地发挥一下特长嘛。听了他的话,我动心了,带着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去报名,没想到很快就被批准入伍了。  相似文献   

2.
央视新年的开篇大剧《汉武大帝》播出之初。很多报纸在推介的同时.也发表了对该剧编导的访谈。编剧说,《汉武大帝》与《雍正王朝》有某些细节上的相似。并不能证明前是比着后画的;导演说,这两部作品没有可比性,要是打分的话,他给《汉武大帝》打100分。“要不就是99分”。这些话电视上大概也会有。  相似文献   

3.
闫伟 《青年记者》2007,(3):84-85
羊枣原名杨潮,又名杨廉政,是我党优秀的革命活动家、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军事评论家。1900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垓城镇一个封建大家庭里。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秋经周扬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抗战初期便在上海的(《导报》、(《神州日报》经常发表时评章。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又先后在《星岛日报》、《世界知识》、《广西日报》、《大刚报》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军事论。他的章富有远见,笔犀利,对国际时事局势有独到见解,史沫莱特曾评价他为“世界一流的军事评论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1988年秋,由于教学需要,我开始对校对学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我又以业余校对的方式.从事书刊校对的操作实践,并且开始撰写校对概论的教学讲义和校对论,尽可能做到教学、生产与科研三结合。1992年,在《中国出版》上发表了题为《我国汉字校对传统的初探》的论。从那时到今天,在九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校对理论研究的章,大都发表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和《出版科学》等刊物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从我国历代校雠学家和当代专职校对人员的有关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终于看到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轮廓,并对其中的若干板块有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板块虽然大小不同、层次不同,并且有所交叉,但都是现代校对学体系所应包括进去的。  相似文献   

5.
我于1995年从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了现在的这个乡政府大院子里上班.到现在十年多了。到乡村工作不久.我就开始为《农民日报》、《重庆日报》和《半月谈》写稿。我读大学是学理论的.以前也没有从事过文学创作.拿起笔来尝试写东西也是偶然。我一直认为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在报上发表是作家才能做的事。读大学的时候.同班有一位同学爱好计算机.常写些相关小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才发现原来写文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我读的不多。王蒙18岁发表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岁发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轰动文坛。文革结束后不断有佳作问世,他还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惭愧的是,我只完完整整地读过他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另一部就是前两年出版我刚刚读过的《我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新年伊始,《新闻与成才》更名为《军事记者》。对我这个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刚刚起步的同志来说,心里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在我陷入写作困境时,是《新闻与成才》帮助我走出了误区;在我因找不到新闻线索而迷茫时,是《新闻与成才》引导我如何使新闻稿写得更有新意;在我因不上稿而苦恼时,是《新闻与成才》上发表我的稿件而使我重新树立信心。所以,我对《新闻与成才》很是留恋。然而,它的更名,犹如凤凰涅,是升华和飞跃。我又为它高兴,并祝愿它越办越好!  我相信《军事记者》会像《新闻与成才》一样,是我们基层广大通…  相似文献   

9.
周光召同志介绍《科学》杂志所起的社会作用时,特别提到华罗庚在《科学》上发表一篇处女作后成才的往事。我同华罗庚同志曾同事过一段时间,有段时间十分密切。华罗庚当年在金坛县初中毕业,后来在他父亲的小铺子里做店员。1930年他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那篇论文怎么会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熊庆来主任的注意呢?是由系里的一位教员唐培经先生介绍给熊庆来的。熊先生十分关心青年的培养,于1931年把华罗庚请  相似文献   

10.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这本《诗经往事》给了我很多震动。它像闫红的每部作品一样,有交响乐一般的语言,阅读如同进入某种盛宴,仅仅是感官上的丰富,也令人餍足。  相似文献   

12.
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戴上军功章时,内心非常激动,我想,这军功章也有《军事记者》的一半。考军校落榜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干出点成绩。凭着旺盛的热情,采写了上百篇稿件,竟连个“豆腐块”也未发表。在我进退两难时,商丘军分区政治部的领导向我推荐了《军事记者》(当时叫《新闻与成才》)。我一边学习杂志上介绍的经验,一边自己努力实践。几年来,我已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被三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在领受了反复捶打的痛苦和欢乐之后,我将永远深深地恋着她———《军事记者》,一本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3.
陈辽 《传媒观察》2005,(8):62-63
有三位女作家写了三本书,都以“往事”为题。一本是老作家梅志写的《往事如烟》,获好评;另一本是章诒和写的《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有争议;如今又有一位名记者也是女作家的古平,她于2004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往事如新》的书.问世后立即令人刮目相看。古平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56年。  相似文献   

14.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次能到南京参加跟《红楼梦》有关的活动,我很高兴。北京和南京,这南北两京跟《红楼梦》有着天然的联系,曹家有三代四个人曾任江宁织造。不仅如此,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出牛在现在的大行宫附近。尽管对于曹雪芹的生卒年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南京,这种联系在很多史料上都可以看到。他的一个朋友敦敏在诗集里留下了赠给他的诗篇中有这么两句:  相似文献   

15.
王文英 《图书馆论坛》2006,26(5):238-240
小时侯,很喜欢读书,可当时的书很少,能借到的书也是残缺不全。记得读过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金光大道》、《海岛女民兵》等。《金光大道》还是邻居家夹鞋样用的,没有头没有尾,中间还缺页,我仍然爱不释手的看了又看。因为没能看到赵树理的一本什么小说(书名已记不起来,似乎是《三家巷》),至今都能回昧出当时遗憾的感觉。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图书馆的存在,直到到长垣县一中上高中时,我才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夏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长垣一中的图书室。在图书室那幽雅肃静的环境里,那一排排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带给我极大的诱惑,我多想沉浸在这书海中不出来,但当时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不能随心所欲的阅读,老师也劝告我,我记得当时他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煤炭企业报的摄影记者,我报道的重点是煤矿。为拍摄矿区鸟瞰,新矿集团最高的地方留下我的脚印;为拍摄一线新闻图片,井下最深的地方有过我的足迹。近年来,我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矿业报》、《大众日报》、《现代物流报》、《山东工人报》、“山东矿业》、《当代矿工》、《走向世界》等报刊上发表新闻图片千余幅,特别是反映煤矿工人的图片经常发表在《中国煤炭报》一版上。  相似文献   

17.
突破自我     
曹颖 《新闻天地》2009,(8):57-57
前一段时间,我曾经到医院去看望过一对身有残疾的颖迷小姐妹,她们在病,床上的笑容,从心而发的开朗和快乐,感染了很多的人……那一次我也在博客上写了自己的感受,并和大家一起为她们送上祝福!没想到《智勇大冲关》的编导看到了这篇博文,知道她们也很爱看《智勇大冲关》,于是特意去做了采访、而这一切编导没有告诉我,他希望能在现场给我一份惊喜!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军人妻子。曾几何时.我对我那口子很不理解。他是《解放军报》的一位作,更是《解放军报》的一位忠实读。他对《解放军报》的感情就像大海一样深沉.成天没完没了地翻、没完没了地剪《解放军报》,枕头边、书柜里、餐桌旁,随处可见报纸,有时夜已经很深了,他还抱着《解放军报》啃个不停。为此,我没少和他闹意见。  相似文献   

19.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