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有偶闲,饱览众报,发现贵报《细流集》办得较好。《细流集》“雷打不动”,几乎天天与读者见面,此其一。取材广泛,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涉,此其二。刻意求新,拾人牙慧之作,无病呻吟之篇,《细流集》实难寻见,此  相似文献   

2.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8年10月27日,《新华日报》的《细流集》登了一篇《未开采先“开啃”》的文章,指名道姓地批评了海门县有些领导利用召开王浩铁矿开采技术论证会议,大吃大喝并发纪念品。报纸—到海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那些首先发现该文的同志,纷纷“捧报相告”,接着人们竟相争阅那天的《细流集》,每份报纸都传递几个人甚至十多人之手。数天之内,从县级机关到乡镇村组,人们都在热烈议论这件事。在海门,这篇小言论成了“过目率”最高,“议论率”最频的反映人民心声的好文章。这就是小言论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春节前,我给《新华日报》投去一篇关于放爆竹录音磁带的言论稿子。没过几天,就被该报2月1日头版《细流集》专栏以《放“爆竹录音磁带”及其他》为题刊登了出来。一周之后我又意外地收到新华日报给我寄来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正处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时代,人们都在分秒必争,大干快上,积极投身于四化建设,往往无暇阅读报纸上的大块文章,而短小精悍的文章方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也更能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新华日报《八十年代·细流集》这一栏目于是应运而生。笔者阅读《细流集》的文章后,深感费时少,收益大,确如一股涓涓的细流流至心田,泽被周  相似文献   

5.
4月9日,新华日报《细流集》专栏中刊登了胡达华同志撰写的《“落选”之后》一文,阅后,深感是篇好文章。一是时效性强。文章发表时正值各地政府换届选举,因此,此文对落选的同志来说,教育及时,又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话动期间, 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  相似文献   

7.
1月15日《新华日报》在《细流集》专栏中,发表了一篇题为《有感于〈团支书伯伯〉》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写道:“最近某县部分团支部书记举行座谈会,座中有一位胡子挺厉害的同志被别人称为‘伯伯’。一问,才知道他今年49岁,真是那位年轻人的伯伯。”短短50多字的开篇中,我认为有两处不妥。一是会议究竟由谁召开的,令人捉摸  相似文献   

8.
《细流集》是新华日报风格独具的小言论专栏,专栏中的文章一般都在三百字左右,长的也不超过五百字。文章短小,却有新意。因此,不少人拿到报纸,往往都要先看看《细流  相似文献   

9.
每天《新华日报》送来后,我们都要首先阅读一下“细流集”,以此“大饱眼福”,感谢“细流集”的编辑同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精神食粮。说她好,至少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活动期间,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遭到可悲的命运?分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是选题不当。  相似文献   

11.
“某一意见,或出于国人之口,或出于外国友人之口,其价值是相同的,怎么能厚此薄彼呢?”。这是1986年10月15日《新华日报》在《细流集》专栏发表的《有感于“洋人告状”》一  相似文献   

12.
当今在新闻评论园地里,盛开着一株惹人喜爱的奇葩——微型化的专栏评论,简称专栏小言论。它可以1980年1月2日面世的《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发表的新闻性小言论为代表。就地方报刊而言,目前尤以《新华日报》“细流集”、《四川日报》“巴蜀小议”、天津《今晚报》“今晚谈”等小言论专栏能经常坚持并办得富有特色,“细流集”专栏选题广泛,贴近生活;“巴蜀小议”专栏文画配合,相映成趣;“今晚谈”专栏置于报头之  相似文献   

13.
《既折“莲蓬”又挖“藕”》是一篇值得一读的针砭时弊的新闻小言论,发表于1987年8月28日江苏《新华日报》的“细流集”小言论专栏上。文章的立论涉及整顿市场秩序的迫切性社会问题,率先提出了一个既要打击“倒爷”,更要挖出并严惩其后台的精警重要而又切中要害的论点。全文立论犀利清新,说理机智形象,既富有战斗力,又具有吸引力。请先读全文: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1月4日,南通市供电局党委副书记何杰等同志登门感谢报纸的批评。原来,前几天本报《细流集》专栏里刊登了竺弦写的《方便谁?》一文,文内点名批评了南通市供电局营业所将原来上门收费改变由用户到指定地点  相似文献   

15.
继1981年《今日谈》第一集出版之后,第二集将于五月份出版。《今日谈》是人民日报的一个言论专栏。创办三年多来,发表短文800多篇,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今日谈》第二集选编了1981—1982年发表的200篇短文,所谈的是现实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写作上兼有短论和杂文的特点,适合各方面读者阅读,对初学写作者和有志于写短文的同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1月2日的《中国纪检监 察报》二版,刊登了编者写的一篇点评《一篇来稿引起的思考》,对一篇来稿报道中暴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这无疑是一次及时的可贵的“新闻警示”。来稿报道了湖南省衡东县乡镇干部争当“民事调解员、科技指导员、农产品销售员”的情况。文中说: “衡东县在鼓励乡镇干部争当‘三大员’过程中,实施跟踪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中有“微型小说”。那么评论中有无“微型评论”呢?有——我认为新华日报的《细流集》专栏就是。这个颇受读者欢迎的栏目,自1985年9月1日由四版移至一版后,不  相似文献   

18.
打开每天的报纸,从一版到四版,都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短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新华日报的《细流集》和扬子晚报的《扬子快语》。每篇三、五百字,活体,花边,很醒目。如今,喜爱短言论的读者日  相似文献   

19.
读者专题讨论,是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 60年代前期,人民日报曾多次开辟读者讨论专栏,讨论各类重要问题。以《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为题的讨论,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讨论之一。这次讨论从1964年12月7日开始,历时4个多月,出版了28期讨论专栏,发表读者来信来稿120多篇;配合讨论,报纸发表了两篇社论和多篇短评。讨论期间,读者来信来稿达2000多件。上海解放日报等地方报刊与这个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专题讨论,是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60年代前期,人民日报曾多次开辟读者讨论专栏,讨论各类重要问题。以《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为题的讨论,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讨论之一.这次讨论从1984年12月7日开始。历时4个多月,出版了28期讨论专栏,发表读者来信来稿120多篇,配合讨论,报纸发表了两篇社论和多篇短评。讨论期间,读者来信来稿达2000多件。上海解放日报等地方报刊与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