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在教学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比喻的类别,实际上,类别划分只是外在的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比喻修辞格的内容关系构成上有的是事物的外在形象对应并具有相似性、有的是事物的性质特征对应并具有相似性、有的是事物画面对应并具有相似性、有的是事理关系对应并具有相似性。教学中,分析比喻修辞句的这些内在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句子内容。  相似文献   

2.
转喻是用事物易于理解或易于感知的凸显部分来转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转喻的认知理据是基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喻可分为语言和修辞两种,其中语言类转喻可分为领属性和合成性两种,修辞类转喻则可分为明喻式、暗喻式、比拟式和借喻式四种。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敌对的对立观念已经成为观察、理解和处理对立物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观点。由此在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方面逐渐出现了日趋混乱和崩溃的局面,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日益感受到难以承受的不幸和痛苦。所谓敌对的对立观念是指,把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敌对关系。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很好地表达了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所谓对待的对立观念是指,把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阴阳学说以“阴”与“阳”来表达了自然、人和社会当中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之间的真诚的尊重是建立一切健康的和创造性关系的基础。对待的对立观念能够为改善现代社会中的混乱的和尖锐的各种关系提供新的观念,能够为我们的心灵和社会中播种和平和爱的种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联系与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对于发展和完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很有意义的。故不揣冒昧,略抒已见,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在辩证法中,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的关系。就整个世  相似文献   

6.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整体组合.个别事物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整体的变化也反映了局部的变化.因此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研究外部作用和事物整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在把握事物整体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事物的局部变化.  相似文献   

8.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和掌握“联系”是高二《思想政治》新教材第二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9.
事物之间无条件地存在着联系,主要是指事物之间不论在什么条件下,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含义一是指联系的普遍性,即一事物的内部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二是指联系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客观地存在着联系。人们既不能因为高兴而凭空“创造”联系,又不能因讨厌而任意消灭事物…  相似文献   

10.
对应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某种规律),即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人们经常用对应思想来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中正大学蔡清田教授认为,"统整"就是"融会贯通",是指构成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其关系,而且可透过个别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统整"系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经验,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它不只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组织形态,更是一种教育理念。[1]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培养的是大写的"人",是"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的人,是主动全面发展、适应终身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所提供的核心动力源是课程,打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1.对立统一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  相似文献   

14.
教育系统工程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兴的边缘学科。系统定义为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若干事物和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系统的特性具有相关性,即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特定关系;具有目的性,含有特定的目的和一定的功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科》2007,(5):10-21
[考点学练] (一)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客观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 ,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 .即根据两个对象间的相似性 ,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性质、方法推移到另一对象上来 ,是一种由此及彼、由特殊到特殊的合情推理 .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 .1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张奠宙先生曾经提出 :数学能力包括推广现有数学结论的能力 .构作新的数学对象 (概念、结论关系 )的能力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数学联结的能力 .在上述能力中 ,无论是推广数学结论 ,还是构作新数学对象以及联结不同领域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对应思想就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即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和策略.本文就对应思想在解排列组合题中的主要应用进行盘点,以期能对大家解题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上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看待联系问题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肯定…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张力的定义张力,原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后来逐渐被引入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和落差。那么怎样理解阅读张力呢?我们可以给"阅读张力"下这样的定义:它是指被解释者(文本)与解释者(学生)之间形成的包括语言结构、人生阅历、审美层次与精神人格等方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认识比,学会比的读写,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2.理解比的实际意义,会正确写出两个倍比关系的对应比,并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4.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