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岁前,中国的孩子在认字,美国的孩子学会扔尿布;3岁时,中国的孩子背唐诗,美国的孩子学习扔垃圾、整理玩具……近日,一份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引发争议,部分专家感叹,中国家长包办一切家务,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许哲斌 《广东教育》2009,(12):36-38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3.
孤独的孩子是没有快乐可言的,并且变得孤僻、冷漠、内向、怯懦。在放飞孩子,让孩子多一些同伴的同时,做父母的还应与孩子多接触。陪孩子一同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过玩演绎着社会,换言之,在孩子的眼里,玩的世界就是社会的模样。父母为什么不能参与进去,成为孩子世界中的一员呢?只要你循着孩子的逻辑,不做捣乱分子,孩子会格外开心的。比如同孩子一起下棋、搭积木、踢足球等。一位家长曾介绍过他的一个观点:玩学,即以学习为玩的内容,把学习当作一种玩乐,让孩子且学且玩,既有学习收获,又有玩乐之趣。这真是高明的见解。他的…  相似文献   

4.
花开有声     
周红 《家庭教育》2008,(5):16-17
家长朋友们,“示爱”是父母、孩子间必不可少的亲情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喜欢观察周围的家长和学生,我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问的密切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喜欢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就用什么方式;也不要拔苗助长,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更不要认为父母和孩子交往是没有必要的,沟通交流是在浪费时间。在这里,你们可以读到我们杭州天长小学三(3)班孩子们和家长的对话。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笑声温馨的家的同时。爸爸妈妈们,请停下手边的事,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声,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孩子。——摘自周红老师的《班主任手记》  相似文献   

5.
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家长、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孩子从刚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家长就编织着一个五彩的梦,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高水准地再现自己。但是,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呢?一、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想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必须首先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而要尊重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讲究同孩子说话的技巧,善于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同孩子谈话。现在我们许多家长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孩子的事,很多家长都是牢骚满腹,说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6.
刘晓东 《江苏教育》2011,(10):51-51
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有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题记 在幼儿园,在路上,或者就在自己家里,看看孩子清澈的眼睛,感受一下孩子纯净的心灵。为什么这样清纯的孩子在成长历程中学会了说空话、大话、假话,为什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制假、售假,为什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在公共食品里添加吊白块、敌敌畏?  相似文献   

7.
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健康成长或心理障碍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孩子在逆境或困境中的“脆弱性或易感性”,关注那些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妨碍孩子成长的环境和个人危险因素。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虽然严重的压力与逆境可能增加孩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但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并未受到逆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勤玲 《家长》2009,(4):30-31
如何利用好闲暇时光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孩子处于闲暇状态,自由自在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兴趣和内在的天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从而发现真正的自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内心充溢着幸福愉悦的感觉,自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孩子总是健康、好学的孩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闲暇时光,使闲暇时光丰富多彩有意义,让孩子尽情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美国,并不把使孩子获得高分当作首要目标,而是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忙着设计背单词、做算术之类的“智力开发计划”。在美国,初等教育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家教指南》2005,(7):32-32
1、任何时候都对孩子满怀希望;2、经常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让孩子感到在家里很快乐;3、经常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挫败的时候,不要泼冷水;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  相似文献   

11.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摔跟头。有人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教育必不可少;也有人说,这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天性是游戏的、好奇的、探索的、梦想的、涂鸦的……孩子天性的呈现需要教育者创造足够的条件,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保护。当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专用室环境日渐优美,比如,美术活动室里,根据空间大小划分成了绘画区、泯塑区、手工制作区等,为了孩子营造了有序的学习空间。但创作形式的限制、材料单一、规则的呆板,往往在有意无意间限制了孩子的创造,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如果对美术专用室进行一番创意设计,让孩子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学习和创造,也许孩子会更加充分的发展,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大多父母教育聋孩子时,不会像教育健听孩子那样严格。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致聋是自己的原因,对孩子一味溺爱;一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有困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每天只有几句简单的日常对话。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乃理所当然,进而没有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4.
张锦贻 《家庭教育》2009,(12):14-14
常常听见父母们叮嘱孩子:放学以后,好好地写作业哦!尽管孩子们都答应着,实际情况却并不一样。父母们都很忙碌,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伴随在孩子身边。孩子放学回家,是否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主要在孩子自己。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不把父母的话记在心上?难道他们不想让自己当个好学生?做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15.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有的变化突然,有的变化缓慢。孩子的穿戴、交往、说话方式、走路姿势等一些细节的变化已告诉我们,他们在变。这些变化,基于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提倡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学习相应知识,做好心理准备,从容面对孩子,感受他们脱离幼稚、走过躁动、步入成年的全过程,体会孩子成长给家庭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今天要带您一起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之友》2014,(1):33-35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那些家长以粗暴的方式教养孩子时,爱的温暖、家的温馨也就离开了孩子,留给孩子的就会是粗暴处理问题的方法经验,攻击他人也就慢慢地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实施攻击他人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有效制止而采取默然认可的态度。或者孩子打完架后,若赢了,则夸奖孩子好样的;若输了,则教育孩子“要先下手为强”“要厉害点”等,都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要避免学生攻击行为问题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就必须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甚至干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是一门目的在于能够使孩子从课本走向自然界,丰富孩子的知识,拓宽孩子的视野。而动手能力正是我国现行教育不够重视的一点。我们能通过一些科学实践活动,让这门课在无形中走入孩子的心中,比如养蚕这种孩子喜爱的实践活动,它能让孩子在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内分工合作、积极实施方案和课上小组...  相似文献   

18.
咨询台     
《山东教育》2007,(1):104-105
孩子发烧时应怎样给孩子用物理方法退烧?孩子吃鱼时,不慎将鱼刺卡在喉咙里,应该如何处理?孩子被烫伤,应该怎么处理?请问,孩子的心脏有杂音是不是就是患了心脏病?冬季怎样保护孩子的皮肤?哪些药片、药丸不宜割开服用?  相似文献   

19.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昧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孩子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甚至老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