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十年十癔》和《续十癔》是有着“文学怪味豆”之誉的当代作家林斤澜站在文学与哲学的接壤之处,透过对“文革”、“极左”路线进行无情曝光的形而下的关注和叙述,对人的生命现象的复杂,人与存在的关系,以及人在苍茫无极、深邃无止的宇宙中的命运,所进行的形而上的求索。  相似文献   

2.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叙事心理学为理论背景,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在中华民族急需走出历史创伤、展开现代化追求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文学治疗功能。它揭露了以梁启明和孙长宁为代表的两代人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创伤,并通过创伤性叙述使之得以外化;以一种浪漫的抒情笔法描绘了艰难岁月中"残存的美好",给陷入绝境的心灵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以一种童话体的结构给读者以心理的抚慰,使刚刚经历了创伤的灵魂得以舒缓;以倒叙的手法和上下篇的结构让读者与故事中的苦难拉开了距离,预示了苦难的结束、幸福的到来。在此意义上,《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应该成为"伤痕文学"中承担民族心理创伤治疗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虽早已远去,但其影响却远未消逝。《伤痕》是伤痕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它的影响意义深远。《伤痕》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伤痕"描述,而在于它所开创的叙事伦理。《伤痕》叙述了王晓华在组织与母亲之间的艰难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这个精神创伤通过对王晓华个人生活的娓娓叙述凸显出来,《伤痕》改写了过去近30年小说宏大叙事的主体缺失历史。《伤痕》引领了伤痕文学个人生活叙事的潮流,伤痕文学不再提供普遍的集体化的道德原则,凡俗人等的生活悲歌取代过去的英雄赞歌成为常态。伤痕文学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生存伦理取代家国生活伦理、悲剧取代喜剧的新型叙事伦理,为之后的先锋叙事、解构叙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作写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受戒》抛开了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思文化的苦难历程,从"伤痕文学"十年文革的罹难中解脱了出来,被奉为短篇之经典。该篇小说审美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美进行了新的道德厘定和价值重塑,对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界公认《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源头,而比较《班主任》与《伤痕》发现,后者才是真正的源头.《班主任》的主人公是张俊石,主题是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大干快上.谢惠敏也并不是伤痕人物,她只不过证明了青少年的认识和观念的一种历史惯性.将这种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看作是精神创伤,并不妥当,亦不深刻.《班主任》的情感基调是积极、愉快、"向上"的,根本不具备"伤痕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中第一个必经阶段,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但“伤痕文学”的生命是短暂的,思想是浅显的,它的命名是一种悲剧宿命,其结果必然为其它文学阶段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创伤叙事是一种解剖个人和公众创伤,帮助读者接触创伤经历的虚构叙事方法([1])。19世纪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托尔斯泰,其创作时期正是当时剧烈变动和紧张探索的时期。从《安娜·卡列尼娜》和《克莱采奏鸣曲》中可窥出,托翁的世界观发生着巨变,精神探索极为紧张,是"托尔斯泰"主义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品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探索和探索中展露的个体或集体的创伤,在虚拟的叙事中模拟着个体或集体时代下的创伤经历。  相似文献   

10.
阿来的《云中记》是一部于汶川地震十周年后写下的具有文学治疗意义的作品。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汶川地震后,祭师阿巴重返灾难现场,疗愈创伤的经历。《云中记》既再现了汶川地震时惨绝人寰的场面,又对文本内的治疗共同体、文本外的治疗共同体起到疗愈的作用。小说的解读从创伤书写的叙事形式、叙事内容入手,探讨创伤书写与文学治疗机制的构建,并阐述《云中记》的文学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包括上下经和十翼两部分。经作于西周初年,十翼源于孔子。汉唐大儒已有定论,但自北宋欧阳修起至20世纪,疑古者竭力否认十翼源于孔子。但《论语》、《史记》、《汉书》等古籍都明确指出十翼源于孔子,特别是《帛书周易》的出土,更为“孔子晚而好《易》”、十翼源于孔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叙事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对故事的建构。在新时期的文学语境中,《班主任》和《伤痕》中对创伤故事的叙述以及围绕这种叙述的论争,表现出对政治性的关注和对集体话语的推崇。这一事实也表明新时期语境与此前时代语境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的《边城》置身于被经典化"场域"中,因其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蕴,被作为"纯文学"经典建构,成为文学摆脱权力掌控进行审美独立性复苏的标志;作者"沈从文"个人遭际折射出的历史典型性意义,也被作为形象符号的价值筹码,参与到"后文革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的权力博弈中。  相似文献   

14.
<正>【教材分析】散文《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散文集《随想录》,属于"伤痕文学"作品。文章特色在于:厚重。其厚重在于思考的深度、人格的高度。虽为"伤痕文学"作品,但与同时期表现文革的悲剧作品颇为不同。那些作品只是一味控诉灾难,以单纯的受难者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博取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本文则不然,我们读到更多的是一种悲剧的崇高与孤独。它来自于本是受害者却高举匕首剖开自我灵魂的勇敢,以及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良知和责任感;来自于  相似文献   

15.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16.
1957年《诗刊》的"编者"采取"投其所好"、"放大描摹"和"谨小慎微"话语方式,建构应对国家意识形态、顺应国家权利主体和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文学文本——"编后记"。《诗刊》"编后记"话语方式的时代特性,展现了195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文学话语讲述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学期刊"言说"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8,(5):30-33
作为陕西第三代作家的方英文,他在其最新的长篇小说《群山绝响》中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个人化写作"特色。一方面,通过还原出个人作为历史活动中的真实主体以及极尽详细地展示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小说消解掉了"文革"历史的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色彩,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另一方面,在对"文革"历史的政治性进行消解的同时,历史的严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历史所具有的反思的力量也在减弱,而拓宽文学表现领域背后所出现的是作家价值立场的隐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创伤研究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新近出现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从创伤的视角解读劳伦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菊花香》,可以发现这部小说的深层蕴意:男女主人翁沃尔特和伊丽莎白的创伤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矿工们的苦难是工业文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同时,文学创伤的书写也为创伤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云南教育》2011,(2):3-3
据《光明日报》消息《咬文嚼字》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岁末揭晓。2005年以来,该杂志每年公布一次发生在本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2010年遴选出的十大语文差错是:  相似文献   

20.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