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炜是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创作,众多的作品,张炜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文革的苦难,张炜对苦难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张炜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了人物的悲剧,发现他的作品深藏于其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长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叙事模式:受难叙事和流浪叙事,前者通常讲述“我”的家族苦难历史,与《离骚》、《圣经》中的“失乐园”的叙述构成较为一致;后者则由“家族”流浪与他者流浪组成,往往表述作者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严谨思索,体现其一贯的怀疑精神。其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藩篱,追求情绪的诗意张扬,显示出张炜在长篇小说与诗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契合点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3.
张炜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的切身经历,使他在小说中反复叙写文革时期人事的苦难。作者对文革时期苦难的叙写不是为揭示伤痕而一遍遍的咀嚼、玩味,而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力图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反思历史和人性。  相似文献   

4.
张炜在《古船》中通过对洼狸镇四十年苦难历史的叙述,反映出现实的伦理道德,并进一步揭示人性的美丑,探寻苦难的根源,意在用道德走出一条救赎苦难的坦途。但作家对传统家族文化既批判又认同的态度,以及他的道德理想的不切实际又会给人带来新的压制。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写苦难的高手"的阎连科早年人生道路充满坎坷,而他描摹农村人的苦难以及与之进行的命运抗挣,和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他个人生活经历对他小说书写苦难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张炜小说中的道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文化对张炜的影响是潜隐然而又是深刻的,张炜对道家的价值观表现了明显的接受与认同:他突出地关注自然,要求平等地对待自然,反对以损害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他赞美质朴自然的人性,强烈抨击那些巧言善辩、虚伪奸诈的恶人。在《古船》等作品中,他肯定了柔弱不争的处世哲学,而对财富的积聚、权利的争夺表现了本能的恐惧。道家精神在张炜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以福贵这个典型人物为切入点研究底层百姓如何承受苦难,在面对苦难时能勇敢地活着的内蕴的力量。以他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揭示普遍性的苦难:人活着要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苦难,活着是非常不容易的。探讨他的苦难意识和生命意识,他面对苦难命运时的做法——"活着"。  相似文献   

8.
张炜的《九月寓言》是一部内向性的、极富精神内涵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流浪、奔跑、小村、野地等一系列意象的分析,从三个女孩子的人物命运切入,对大地的叛逃与守望的精神内涵做了进一步思考,从奔跑的意象、对土地的坚守两个方面来解读张炜所坚持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和社会生活的被破坏,张炜感受到了强烈的恐惧与绝望,而在这种生命不能忍受的苦难中,他又带着无望的爱重新寻找着一种精神的支撑。于是,无限眷恋的故土就成为了他精神救赎的诗意行为,也燃起了他执着守望的希望。同时,也就是在这样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态变换过程中,读者从张炜的散文里无不感受到一种率真、质朴的品格和性情,这种真挚深情的爱的情感,也促成了一种精神特质贯穿在其散文创作里,指引着他努力创作和精神呼唤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炜是当代文坛上对社会现实有着独特思考的作家,也是最勤奋并富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把握得很好。本文就针对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些中、长篇小说,从苦难、权力、文化困惑等方面进行主题探究。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探讨人的秘密。由于自身经历的影响,他偏爱“穷人”主题。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停留在对穷人苦难生活的展现上,而是把笔触深入到潜伏在人性深处、人的本性中的不幸。他否定理性人物.认为理性能引诱人犯罪。他肯定和赞扬“神人”,认为至善至爱才是人悲惨命运的拯救力量。“神人”形象成了他与丑恶现实相对抗的武器,也成了他解开人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现代工业社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格分裂.保罗的情感被母亲控制,以致宗教信仰动摇、行为失范,在基督教道德和世俗生活中徘徊,在灵与肉的选择中陷入迷茫.为了突破困境,他摆脱母亲的控制,放弃纯粹的精神或肉体之爱,在宗教道德的指引下,构建灵肉统一的新生活.这既是他的自我救赎之路,也是作者在大工业社会背景下,为陷入宗教道德与世俗生活困境的人指出的得救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犹太文化中所蕴含的罪、受难、死亡的内涵入手,阐述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必要性。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都带有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心理体现了圣经文化中的“罪恶”观念,同时也汇聚了作为犹太人的典型文化心态;受难是这些犹太知识分子获得救赎的必修课;死亡问题是触动这些犹太知识分子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渴望救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公认《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救赎与成长的小说,但这些论文鲜有分析探讨移民作家在救赎背后的深层次因由。主人公从神谕性社会流亡在美国,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他获取基督教的救赎意识、移民文化的包容精神及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这些新的意识正是他能够勇敢跨出自我救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四声猿》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四个剧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四声猿》单剧结构表现人生围困的绝望之悲,整体结构隐含反抗绝望,生命突围的努力。这一双层结构源于徐渭内心自负与现实被弃之间的冲突,表露了作者自我安慰、自我脱困的深层心理。这显示《四声猿》创作对作者具有某种自我解困的文化意义。这个理解切合徐渭三教融合,以儒为主的思想结构,也解释了四剧之间情感基调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恩莱特在《聚会》中将最伤痛的故事用最美的语言书写了出来,彰显出这个家族悲伤与坚定并存的一面。从揭露海格迪家族三代人的过去与现在入手,分析小说中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的书写,以及三代人为治愈创伤所进行的救赎,以此显示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在侵蚀中最终实现了悲伤与坚定并存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贺亚男 《海外英语》2012,(14):174-175,177
正统观念中,基督教的救赎是通过上帝之子耶稣的殉难来实现的,但从更抽象、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救赎可以通过时间、死亡和挚爱来变相获得。《麦克白》中时间救赎的主题非常明显,即通过使过去、现在、将来达到与上帝时间的永恒合一,来拯救处于世俗时间中的人。结合奥古斯丁关于时间和人类思维(记忆与期望)的关系,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性格缺陷而走向自我毁灭,而是在于他在犯了罪的同时,关上了自己的救赎之门。  相似文献   

18.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9.

During stress, teachers undergo an identity passage. In the first phase, many cherished aspects of the self are attacked and become separated from the personal identity until the individual becomes completely disorientated. During transition, rock bottom is reached, but also the beginnings of redemption appear through 'cocoon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significant others. Self-renewal follows during which, for some, a new personal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mostly through relocating and modifying the teacher role, or through re-routeing out of teaching altogether. Using evidence derived from a series of detailed, longitudinal interviews with a group of 21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ll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suffering from stress,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this identity passage and explore how the extreme emotions involved are socially structur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冯小刚的电影,按照都市镜像、都市话梦以及都市救赎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冯小刚电影类型化思维、贺岁主题缺失、欲望故事背后的多元主题、自由人角色背后的启蒙告别,以及拯救都市的乡村化退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