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2016,(1)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回顾201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在此战略及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传媒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 有的挑战.2015年,《今传媒》顺应传媒发展趋势、锐意进取,积极探索"互联网+纸媒"的融合发展之 路.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今传媒》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担,积极服务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团结传媒 专家学者,凝聚传媒智慧,打造传媒院校科研理论高地;充分整合资源,强化中华传媒智库建设;开启 校媒合作新模式,多渠道促进学界业界互动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事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环境进入WebX.0时代.在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下,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和消费行为都产生变化.本文探讨了福建品牌特步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使用网络广告传播其品牌内涵"时尚运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左志新 《传媒》2016,(23):31-33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和传媒行业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为推动信息技术和传媒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传媒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于2015年7月在南京成立,联盟经过一年多发展,通过合作开发、应用分享、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了传媒与艺术在线开放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全面推动传媒与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下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不断改变着传媒生态、传播模式和舆论格局,也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探析我国高校在新闻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和剖析西方及其它新闻名校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培养出优质的"新媒体"人才。  相似文献   

5.
从1999年我国第一家出版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出版传媒集团逐步成为了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下,出版传媒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推动着我国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 我国出版传媒集团发展的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全国逐步展开,这为出版行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为了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对出版社的挑战,在沿海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酝酿、规划成立出版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6.
风云际会,检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一轮中国改革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只是过渡政策模式化、既得利益刚性化、时政媒体非企化、传媒集团转台化等等这些在中国广电传媒转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景象与做法,一直拷问着一线业者,更拷问着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和背景,广东广电传媒提出了自己“先行先试”的因应之道——应该继续成为时代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7.
李爽 《传媒》2021,(11)
"双一流"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转型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一战略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科建设,目的是加快国内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发展型人才.在"双一流"建设发展中,高校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只有将新媒体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学习并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技能,研究如何将新媒体、新技术等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的"双一流"发展.由胡洪春、胡红英两位作者主编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传媒教育研究》一书,收集了很多高校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文章,为当前中国传媒教育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新旧行业的替代正在加速到来,外部政策不断调整,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上述众多因素使传媒经营的环境越发复杂、多变、不确定,传媒业正在进入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战略风险就成为面临的最大风险.  相似文献   

9.
杨妮  孙华 《出版广角》2019,(1):40-4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业进入新的生态,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发展才能适应新的传媒生态呢?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现状、人类在人机协作过程中工作模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传媒生态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等,可厘清目前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传媒乱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当前传媒文化存在的庸俗、低俗和媚俗等问题.即传媒商品化、娱乐化、传媒暴力、传媒虚假化、传媒歧视等,这些传媒乱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笔者针对传媒文化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是专业企业运营者,传媒家是专业传媒运营者.今天人们只注意企业家,而不注意传媒家.传媒家是传媒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诞生的经营大师.进入21世纪以来,传媒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需要大批杰出的传媒家,以推动传媒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趋势的加剧使出版机构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IP化经营可成为其基于自身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通过分析融合背景下IP化经营的内涵与要求,把握传媒生态变革带来的机遇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市场监督、无形资产价值深入开发、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提升优质IP内容原创力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出版机构IP化经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满足传媒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充电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传媒批评是媒体守望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传媒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前世今生和价值判断,也因此,诸如某大学设立新闻发言人专业招致的传媒批评,表明了传媒批评对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决不护短.我认为,面对这些年来快马加鞭的传媒教育,传媒批评发展现状的这样两个问题,特别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批高校正以"共建"方式重构、调整、更新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积极应对全媒体语境下传媒环境复杂化、传媒技术更新、传媒生产变迁以及媒介用户成熟等对高等传媒教育带来的挑战。"校政共建""校企共建""校校共建""校政企共建"等办学模式,将传媒主管部门、传媒业界纳入高等传媒教育体系,开拓了学校教育的视野,延展了传媒教育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教育与业界的对接,是我国高等传媒教育在全媒体时代的积极探索,反映了传媒技术发展与传媒生产变迁对高等传媒教育提出的新诉求及其应对。  相似文献   

17.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同时也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航标.特别是技术飞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尤为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当前我国传媒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传媒文化领域建设尚为薄弱,在各种新技术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传媒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迷茫期.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时回应了这一问题,并引领我国传媒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面向传媒产业,并与传媒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西方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情况.从学科属性、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对西方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特色与经验,希望为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曾红宇  颜家水  叶奕 《传媒》2021,(22):91-93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和传媒教学已成熟运用,对传媒专业课程调整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传媒专业课程教学呈泛在化特点,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时空限制,突破教师单一教学内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当然,无目的的泛在化学习会令学生迷茫,基于自觉自律原则,学生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利用泛在学习获得更多新技能.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99年我国第一家出版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出版传媒集团逐步成为了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下,出版传媒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推动着我国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我国出版传媒集团发展的基本情况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全国逐步展开,这为出版行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为了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对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