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由日、知组成,意思是,每日求知为"智";"慧",由丰、心组合而成,意思是,心灵丰满为"慧",智慧课堂是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上的人格丰满与提升的课堂。智慧课堂要抓住三维目标,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中心,以"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设计教学。每日求知为"智"——抓住"求知"一词三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知识"在前,"能力"在后。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幸福——关于知识价值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大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那么,知识的价值何在?求知的目的何为?换句话说,为什么要上大学?寒窗求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是当下每一个大学生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为之困惑的问题。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再到当下的"知识改变命运",这三  相似文献   

3.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德尔斐的古希腊智慧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曾说过,这句话浓缩了对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知识。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盛赞这句至理名言:它比一切哲学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刻!同样,在古老的东方,我们的先哲们也曾留下了一句警世忠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你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有自知之明,最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正>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但如何探索这未知的世界呢?态度十分重要,一句简短的"不知道",虽然看上去有些无能为力,它却是通向开阔领域的钥匙,它能引领我们从"无知"到"知",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化作前进的动力。从"无知"到"知",首先要有探究事物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黑格尔曾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  相似文献   

5.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6.
<正>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说:"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告诫我们在求知和道德修养上要身体力行。孙中山先生也指出,人的认识是从"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其知行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知行密切联系,要在行中求知、以知导行。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动静结合、知行合一,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养成更好的学科素养,而且能够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提高社会参与能力,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8.
一说到教育心理学理论,绝大多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哪些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对学生的教化工作.可以直接用在学生的身上.而很少有人思考哪些知识可以用于对自身的塑造或改造的工作.古人说"教然后知闲",教师不是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暴露出的弊病肯定不在少数.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困惑和毛病呢?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所以求知",教师不是"生而知之者",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填补无知,纠正错误,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在教育工作中犯错.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德行是人生之真理,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德育观注重道德真知的学习,肯定理性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经典教育命题。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实际,学生"伪道德""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德育范式转换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知德观能够为德育范式的转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孔子的"仁学",哲学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与世界"的伦理学思考.本文的观点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以及中国重要哲学、美学观点的启发,试图梳理"本源"这一根本前提产生的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基本理念,即重视"对立".  相似文献   

12.
滔红单 《初中生》2007,(33):9-10
求知 一个青年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提醒人们进行反思,回归本性,从源头寻找问题,真正认识自己,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的心灵之中。处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冲突时期的群众,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中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歪曲。从某个层面讲,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于当代人们的价值重塑,具有重要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编选"与"选编", "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认识你自己     
正"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本性的,怎样的目标才是最契合你的。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可以要什么。"周国平老师如是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自己,要有理性的认识。教育亦当如此。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我们为什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把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放到欧洲近代哲学背景中,以笛卡尔、洛克为例来说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获得真理历程.  相似文献   

19.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主动思考或探究意识没有了,课堂的教学目标自然也难以达成。美国的拉尔夫·泰勒说得好:"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要想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和深刻,促使学生主动地求知和提问,化学教师有时需要做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适当地"留白"或"无声"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认识你自己     
<正>《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你自己。《孙子兵法》里也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细作比较你会发现,"知己"要比"知彼"更为重要。因为"彼"是一个"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