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古代带有政府行为的旨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西部开发,西晋时期已成一定规模,唐宋和元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康熙到乾隆统治时期,对中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开发达到了顶峰,成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王朝对西部大开发的里程碑.由此,西部农业、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封建经济一派繁荣,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2.
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从政治上讲,改土归流政策是成功的;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讲,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各民族的影响又是不一致的。对纳西族而言,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其政治上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经济文化方面,中原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纳西族的自然观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最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综合评估儒学思想对纳西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其负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产生于中原本土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学,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两汉经学化、魏晋玄学化的不同发展形态后,呈现出儒、释、道合流的新发展趋势。两宋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儒学理学化阶段,儒学以崭新的理学形态在中原王朝统治地区兴起、发展以致盛行一时,而与中原王朝北宋、南宋鼎足而立的辽、西夏、金以及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由于与中原王朝的频繁往来与接触,也深受儒学影响,儒学在各少数民族区域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越南内属,称为交趾。随着中央政权对交趾统治的加强,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在交趾地区得以传播,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发展,而且为以后越南吸收中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历代王朝根据文山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统治政策。秦汉至唐宋时期,对文山地区重在羁縻而约束不足,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且制度性特征不明显;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势力日益深入文山地区,统治逐渐向纵深发展。这些统治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有利于文山地区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也应看到,其本质上仍是一种"以夷制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民族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对布依族、仡佬族的调查中,民族民俗文化的汉化倾向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本文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而壮大中华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同时,人类的发展又是离不开多样性的.安顺作为贵州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其神奇的山水旅游地位极其重要.如何开发好现有的民族多样性文化,开展好地方民族风情旅游,是安顺经济腾飞的关键.因此,如何认识安顺市的民族文化交融,既保存现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既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对梁武帝统治基本否定的观点有失偏颇。其实,梁武帝的治绩不亚于宋文帝的"元嘉之治",他统治时期是东晋南朝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他严格选拔官员、赏罚严明,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减轻剥削、重视发展农业、大力提倡节俭等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繁荣与国家富强;积极兴办教育、推崇儒学与文学,促使文化昌盛;他的运筹帷幄使对北魏战争取得卓越战绩。当时对外交流的空前繁荣证实梁朝经济文化与国力的繁荣强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是大唐王朝统治时期,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其博大宽宏的文化风尚.唐王朝对外交往比较频繁,仅在东亚就与日本、高丽、百济、新罗、越南等有交流.其中尤以新罗与唐朝交往最频繁.  相似文献   

10.
杨氏土司统治播州长达700余年,其军事实力在元明时期非常强盛。在700百余年的统治中,积极参加中原王朝对各民族反抗的镇压,服从征调不断与外族侵略军作战,表现出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究其原因与杨氏内修政治,发展经济,"务农寓兵"有密切联系。播州土司军事力量的强大,维系了播州地区700余年少受战火蹂躏,对于播州及西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十六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诞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朱泾镇从一般乡村聚落发展为唐代的集市,明代之市镇,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确立了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此中除了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外,其健全而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适应了当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江南商品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朱泾镇依靠国家的力量和地方势力的积极参与,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由于清政府的提倡加上林业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黎平府的书院共有27所之多,为贵州省之冠,集中创办于乾隆、嘉庆时期。黎平府书院有精干的管理机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高标准的入院条件,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厚的奖励措施和严格的学规学约,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明清黎平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4.
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儒家文化使它们的经济发展很有活力。韩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是与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以后的本土化的儒家文化,是韩国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能够适应韩国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为各阶层提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思想、道德等人文思想的支持。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韩国儒文化也在不断的、适时的自我更新、扩展,使社会文化始终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步需求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逃禅”一词最早出现于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逃禅”主要盛行于明末清初时期,以明代中后期的禅风盛行为基础,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儒佛的糅合为特征。“逃禅”是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从考证“逃禅”入手,对我国学者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梳理,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历经秦朝的打压、汉代的兴盛、宋代的分裂、明清的活跃、近代的扬弃以及现代的削弱与发展并存的过程。儒家思想兴盛的主要原因有政治因素、当时的思想文化形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和统治者的认同等几种因素。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儒家思想内部的变质、当时的文化危机和与主流统治思想相违背等等。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地方政府对赣南民间信仰的控制是伴随宋明儒学的复兴,社会秩序开始重建;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大量移民迁入该地区,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但却面临族群冲突日益严重。对民间信仰的控制是封建国家对赣南进行乡村秩序重建和维护地方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探讨客家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国家"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它的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应该是官方对边缘文化的有效控制和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大力倡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