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六郎》是《聊斋志异》中的代表性篇目,蒲松龄描绘两个相对的世界,他们之间相比较而存在,一个是黑暗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希望的理想世界,这希望的理想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则主题更鲜明、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孤愤,也更能让读者珍惜作品中的"情",这"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献《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中时常出现对"树"的描述,在摩尼教中,树充任重要象征和哲学符号.尤其是其中的"活树"和"死树",乃摩尼教用来表达贯穿其教义核心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思想最贴切的象征,从而通过阐明光明与黑暗二元之间的斗争,来彰显中际时期世界明暗二宗之战的深化和继续,借由"扶明克暗"来体现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灵的善恶和修行的优劣.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明暗二性的强弱变化,亦将最终决定灵魂能否及早得救、复归光明天国.  相似文献   

3.
洪敬业 追光从头顶像 灰尘一样撒下来, 光笼罩的世界就是 我的世界。光束阻 隔了黑暗,或者是 大片大片的黑暗,把光挤压到一个最小的区间。黑暗与光离得这样的近。一条明晃晃的分界线像刀一样割开了世界。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清新隽永的文笔和传统诗歌形式创作,以此探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但读者很难会想到这样一位积极睿智的诗人,在诗歌中屡屡展现黑暗的镜像。文章从弗罗斯特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人悲剧性经历和矛盾的世界观探究其"黑暗诗歌"产生的多层原因并阐释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黑色"成分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是他诗歌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系统研究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则无法全面读懂这位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与海伦.凯勒,一个因为高位截瘫从光明堕入黑暗,一个因为失去听力视力陷入寂静又黑暗的世界。在艰难的苦难旅程中,他们都握住了黑暗中伸向他们的援手,在大自然中得到安抚和感悟,在思考中进行文学创作,最终借助一缕微弱的阳光走出黑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相似文献   

6.
舞台中央     
追光灯从头顶像灰尘一样撒下来,光笼罩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光束阻隔了黑暗,或者是大片大片的黑暗把光挤压到一个最小的区间。黑暗与光离得这样近,一条明显晃晃的分界像刀一样割开了世界。  相似文献   

7.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可以说是他小说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冒险.作家以深入人物的生理与心理的描绘来体现处于社会底层的盲人推拿师的生活.毕飞宇欲意让读者看到盲人推拿师的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并非令读者关注其"盲目"的本身.从这部作品中,人们勘探到了盲人不为人知的曲折生活及其在"黑暗"的世界中依旧拥有光明的心灵美特质,从而洞穿了正常人对盲人的某些自以为是的认知偏见.  相似文献   

9.
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无疑是2012年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最黑暗的一笔,也可以说是教育的耻辱.教育,本该教人为善;师者,本该传道授业解惑.然而,频发的虐童事件让我们对此充满怀疑. 海德格尔说过:"世界的暗淡就是对精神的废黜,就是精神的消散、衰竭,就是排除和误解精神."同样,当前教育世界里的阴暗面恰恰就是因为教育精神的缺失及屏蔽.后"虐童"时代,呼唤教育精神的回归,让教育精神照亮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他作品中的人物全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之中,被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包围着,他认为命运就是一张网,这张网什么时候破和怎样破法是没有定数的,人生就是一个"织网--补网--再织网"的过程."补网"哲学是他对命运本质的透视,具体表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世俗的黑暗中不顺命,为"挣脱"世俗的重压而"退让";人物都是在世俗的重压中从"苦"里悟出"乐"来,这是他对人生的终极体验.  相似文献   

11.
感谢五彩     
"5·12",本来是黑色的.黑色的"5·12",一瞬间的地动山摇,世界为之震惊. 多少个孩子被埋在黑暗的废墟里,再也看不到亲人的笑脸,再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多少对情侣瞬间离别,竟成永诀;多少亲人从此阴阳两隔,永不相见……  相似文献   

12.
光的起点     
正"当光照进黑暗,黑暗却不接受光",记得最初读到《圣经》中的这句话,顿感醍醐灌顶。因为它的潜台词是,黑暗无法逃避被光照亮。在影片《街头日记》中,格鲁维尔老师就是那一道亮光。这部由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让人为这个世界如今有这样的光亮而由衷地高兴。  相似文献   

13.
《好的故事》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较突出的一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藐视黑暗,憧憬光明.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向黑暗与虚无做"绝望的抗战"的硬骨头精神.在艺术上,该文具有三大特征:象征手法的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精练、隽永...  相似文献   

14.
开放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大学文化形态。它的课程文化有若干类型,其中之一即是元课程文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它的教学与学习文化分别采用多媒体知识"宏大叙述"模式与年级化学习接受策略。"宏大叙述"和年级化学习接受阅读策略,与人类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原始思维模型有关。建构有利于揭示出总问题的学习接受阅读方式,可以使得远程学习者看到"井底之蛙"在黑暗中很难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约塞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代表作,以夸张、超现实的手法,成功地运用黑色幽默深刻地批判了美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上有大约四千多万盲人。他们生活在黑暗中,看不见多彩的景物,连普通的文字也瞧不见,只能靠盲文和触摸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不过,盲人的听觉大多比正常人灵敏,能不能利用耳朵,让盲人"听"世界呢?发明家对这个  相似文献   

17.
A面有爱有阳光,B面有恨有黑暗.恶言恶行在黑暗里肆意滋长,老师不再像老师,学生变成"学牲"…… 毒言辣行,伪老师 网络惊现"老师去死团"  相似文献   

18.
这个世界创造出了繁荣与文明,同时也产生了各种令人鄙视的丑陋:空虚、伪装、黑暗.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奇特统一体. 应该说,世界上最引诱人的莫过于欲望.它使世界缤纷多彩,让人们不断追寻.追寻欲望的过程坎坷而辛苦,但是正因为有了现实的残酷,强者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了三个自然与非自然意象:光明、黑暗与马车传说。光明象征着理想世界,黑暗象征着现实社会,马车传说与作者哈代的宿命观相联系。黑暗社会与作者的宿命观又是造成苔丝的个人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这两类三个意象表达了他反对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先进思想,以及对失身女性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20.
在《蝇王》《黑暗昭昭》中,威廉.戈尔丁描写了两组善恶分明的主人公形象,杰克和索菲、西蒙和麦蒂,前者人性的黑暗与罪恶源于他们贪婪的"本我",并导致了毁灭性的恶果;后者人性的光明与善良源自遏制"本我"的"超我",并都为此付出了牺牲生命的惨重代价。所以,只有"本我"与"超我"这两种对抗力量保持平衡,人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