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互联网+"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确立起互联网思维,高职院校培养互联网人才,而且要求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互联网+"不仅会深刻影响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而且将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教育形式正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改革中,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走出一条特色之路,这是高职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视野下,分别从教材建设、教法设计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为培养和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突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我院实训基地构建的思路及实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高职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高职内涵提升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鉴于此,对高职创新教育中的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师资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高职创新教育的培养定位是基于实践技能,从专业岗位群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整合基础,注重技能,强化创新实践;在实践方面要加强校内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来自实践、问题引导、兴趣驱动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后,对创新型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组建由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教学团队来培养高职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抓住教育信息化的契机,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改变知识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以全面推进高职特色的信息化教学之路。但是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做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创建以实践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弄清楚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观、质量观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劳动技术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加强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中的融入、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挖掘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以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师资教学团队的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呈现数量不足、师资构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职业素质”标准普遍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师资团队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建设“双元双优”师资队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柴秋 《职业技术》2009,(6):72-72
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职物流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文章就高职院校怎样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立足“物流职业技术”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出发点;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是高职培养物流业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是高职培养物流业创新人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文章就高职院校怎样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立足“职业技术”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出发点;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曾革  杜燕华  普义 《教师》2011,(11):23-23
高职教育主要是指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它强调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集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一体的素质结构。而教师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实行者,学校的核心主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进一步深化其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分析郑州都市圈与漯河市高职教育现状,从城市对接的角度解决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问题,以促进漯河市与郑州都市圈高职教育发展,全方位解决高职教育的同城对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胜任力有待提升、教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为此,高职院校应多渠道引育人才,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胜任力;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和本科、专科教育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以课本知识为媒介注重实践。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更注重技术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岗位的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本文就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岗位需求变化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重构高职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最重要任务是要凸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最核心目的是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所以应该从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职能入手,分析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教师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拟定评价内容、评价组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达到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构,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及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较好的整合,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求,提出良好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高职教育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尤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观、高职教育发展观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教育教学的变革,目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跃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网络时代主体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随着学校的全部校舍可以简化成一部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个“猫”,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不是独一无二的“传播站”,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传授“意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文章就高职院校怎样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立足"物流职业技术"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出发点;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是高职培养物流业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是高职培养物流业创新人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但就整体而言,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培养机制,采取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到企业顶岗实践、重点项目建设培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等途径或方式,从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两个层面,加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