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2008年7月中旬,一位新闻发言人的离职引起网上热议。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甚至有媒体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也有不少记者和传媒学者却表达了对王旭明离职的同情和惋惜。那么,王旭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呢?王旭明的离任为何反而唤起了公众舆论的依依不舍呢?本文试图从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特点及其要求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据新闻协会经营部最近整理的“从业员构成调查”推断,截止到1986年4月1日,加入日本新闻协会的报纸、通讯社共有从业员64,297人。四年来连续减少。另外,同时进行的“从业员离职状况调查”表明,从去年4月至今年3月,离职者比上一年减少了116人,为2,042人。这个调查中所指的“从业员”,是指除了负责人员(“役员”)、课余的工读生、兼职人而外的社员以及特约人员、派出者(“出向者”)、长期缺勤者(“长欠者”)、休假者等等。从业员总数,是在综合了本调查中94个报纸、通讯社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上《新闻年鉴》1986年版的资料,推算出来的新闻协会的111个成员社的从业员数。  相似文献   

3.
薛宝海 《视听界》2011,(5):118-118
近日,新闻发言人岗位成为热点话题,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铁道部那位相信奇迹的发言人在离职后,私下里称自己是“入错了行,站错了队,说错了话”。入错行当然是指做了“新闻发言人”这个“高危行业”。  相似文献   

4.
在热门领域中“炒”新闻,是眼下许多媒体的时尚,然而热点之外也有“冷点”。被社会冷藏着的大量非事件性新闻也有报道的价值。如果说追踪热点可以让记者风风火火地拍摄新闻的话,那么,追寻“冷点”,则需要记者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耐住性子挖掘新闻。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虽然也追踪过不少“热点新闻”,但更多的是在“冷点”中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用“逆向思维”思考“禁区”里的新闻1993年,笔者在一朋友家聚会时听到一则新闻:宜春市灵泉街鼓楼居委会有个叫赖惠珍的女士办了一个私人幼儿…  相似文献   

5.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6.
去年,曾写过“三个还是”的文章,即“还是后面的思索”一文,今天言犹未尽,还想写一下新增出的“两个还是”。(一)中国报还是外国报。常读中国体育报,发现该报的“外国新闻”越来越多,时时有“国际新闻”版、“篮球经纬”版等,利登的均是外国体坛的大小事情,包括明星隐私,而且大幅、大幅照片的刊登,视觉冲击力挺强,但内容却贫乏、改革开放了,外国新闻要不要报道,当然要报道。但也应适可而止。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严格执行中央指示,以地方新闻为主,是正确的。现在改革开放了,多增加一些国外新闻,也无可厚非,但仍应有个限度…  相似文献   

7.
丁柏铨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一书,是由他主持的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由他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前沿丛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中的一本。该书对新闻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现实问题,按体系研究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全书将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分为五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回答的是有关新闻本体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 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9.
“新闻”一词的定义很多,我国新闻界通常认可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姑且不论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显著的、接近的这些新闻价值要素,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事件)本身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失真,新闻报道也就像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但在谈到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时,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表象真实”;一个是“本质真实”。我国的新闻界对“本质真实”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10.
最近,媒体圈里频传资深媒体人离职消息,从南方都市报总经理陈朝华到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再到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这些集中爆发的新闻在新闻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更有甚者借题发挥,将《南方报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内刊)的一组离职人员统计数字拿来说事儿,作为这一轮媒体人离职潮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12.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经验新闻”何以如此受记者“青睐”,如此备受编辑“厚爱”呢?积多年之“经验”,窃以为有如下几个“优点”:首先省时省力,各部门、单  相似文献   

13.
最近,新闻网站从业者期盼多年的新闻记者证政策终于落地,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一政策。
  有“证”可为和有“证”不为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三方面不可或缺。新闻网站作为国家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重要来源,必须在互联网法治建设中有所作为。有了记者证,新闻网站采编权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既要有“证”可为,也要有“证”不为。  相似文献   

14.
新闻回放 据“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相似文献   

15.
叶铁桥 《青年记者》2016,(33):120-120
虽然在本专栏里写过《媒体人创业哪点最不靠谱》(结论是自由散漫惯了),虽然工作过的报社中国青年报,一直以业务民主、气氛自由著称,虽然知道创业的道路上荆棘满布遍地是坑,我仍然在做新闻刚好10年之后,决意离职创业了。放在两年前,我刚开始做传媒圈观察类公号“刺猬公社”的时候,如果有谁说“你有一天会全职去做这么一个所有人眼中‘小小的玩意儿’”,我肯定认为他在说胡话。2015年冬天,跟两个传媒行业的活跃人士聊天,他们劝我去找份“有前途”的工作,不要在原单位混了,也不要去做“刺猬公社”--“那跟去当个体户差不多。”他们说。  相似文献   

16.
常州人民电台新闻频率每逢全天13个整点播出的新闻节目《新闻冲击波》,均会播发由频率在社会上发展的100个线人提供的“线人播报”,两年多来,这一全新的新闻形式不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得到了广大听众的广泛肯定,有不少热心听众提出建议或干脆自荐充当电台的“新闻线人”。  相似文献   

17.
博览     
新闻五要素新说叶春华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五个W不是新闻五要素,而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化。他认为,新闻的要素也有五个,它们是: 具体性,“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真实性,“指的是这些具体事实必须是真实  相似文献   

18.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9.
陈朝晖 《军事记者》2008,(10):62-63
近年来,“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很高,争论很多也很热烈。赞成者认为:“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认为:“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这是争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双方虽针锋相对、各占其理,但双方讨论的概念却不一样.自然难达成一致意见。赞成者讨论的是“新闻策划”,而反对者讨论的其实是“策划新闻”。实际上,“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20.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