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有鑫  吴志刚  王浩天  王忠 《西藏科技》2023,(11):53-59+101
2023年9月,在拉萨河大佛岛段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采用Alpha及Beta指数对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5种(属),7科,隶属2纲,其中以昆虫纲为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58属,主要为硅藻门;研究区域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67 ind./m2、0.5092 g/m2,2.107×106 cells/L、1.418 mg/L。研究发现拉萨河大佛岛段底栖动物在种类组成上的差异与该区域的工程施工有着较高关联,在较高干扰样点底栖物种类组成较为单一性,而较低干扰样点底栖物种类丰富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龙丽红 《科技风》2012,(8):224-226
本实验采用了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分别以温度(15℃、20℃、25℃、30℃、12.5~15.8℃)、种群密度(50ind/L、125ind/L、250ind/L、500ind/L、1000ind/L)和食物(饱食、饥饿、半饥饿)对隆线进行了两性生殖诱导.结果显示:在溞温度因子中,隆线在25℃时候产仔溞总数最多,平均产仔达到13.13个,而产冬卵平均数仅为0.23;30℃时候温度最高产仔总数最少平均仅为3.46,但是产冬卵数量最多平均为0.43.在12.5~15.8℃下,隆线的产仔量要比15℃恒温的产仔量要小,但是产冬卵的量要比15℃恒温的要高.种群密度组中:溞溞隆线亲溞产总仔数最多的是50ind/L组,达到了657个,同时平均每个亲产仔数最多的也是50ind/L组,达到了21.9个.对于产冬卵数而言,平溞均每溞个亲产冬卵数最多的是1000ind/L组,达到245个.而食物组中则发现:饱食组产总仔数最多,达到293.00个.且在饱食情况下,每只亲产总溞仔数也最多.饥饿组和半饥饿组产仔率都很低,平均每个亲产仔数分别是1.34个和6.72个.而产冬卵数却相反,饥饿组产溞总冬卵数最多平均达到0.44个.由此可见:产仔和产冬卵的趋势在低温和高温是相反的.种群密度的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溞两性体的出现.食物因子中饥饿组为本实验中冬卵发生率最高的,这可能是饥饿组一次性投放培养液之后不再投放导致食物浓度过低,隆线为了维持种溞族的延续,通过产生卵鞍的形式度过恶劣的环境以求得生存.  相似文献   

3.
2017年,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对岩滩库区的9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年的淡水壳菜分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淡水壳菜在岩滩库区主要附着在养殖设施上,调查的7种附着基底中,底泥基本没有淡水壳菜分布。锚绳是淡水壳菜主要的发生源区,附着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最大。春季和夏季淡水壳菜的密度和生物量较高,秋季和冬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较高。上游断面的壳菜附着量低于下游断面。附着基的数量和青鱼的摄食压力,是淡水壳菜扩增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闽江口湿地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的月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3月~10月闽江口湿地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等群落特征的调查资料,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株高、密度的月动态特征,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生物量、株高、密度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地上生物量在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658.9g/m2,其月变化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小-缓慢增加"的过程;②绝对生长速率在5月~6月达到最大值,为32.48 g/(m~2·d),之后波动变化,在7月~8月出现负值;③相对生长速率在4月~5月达到最大值,为0.043 g/(g·d),也在7月~8月出现负值;④株高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平均株高达219cm;密度在5月份达到最高点,为208株/m~2;⑤株高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平均密度与地上生物量、平均株高则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北温带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的特征,在3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10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变化明显:种子的密度在退水5~7年时达到最大值2.389×104ind./m2,在退水7~10年时最小,为1.352×104ind./m2;萌发植物的物种数量与之相一致,其中广泛分布类型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萌发在退水5~7年时同样达到最大值,但萌发的湿生植物的数量在退水1~3年时,达到最大值;湿地中土壤种子在0~5cm和5~10cm分层上,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萌发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本文还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讨论了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丽霞  洪剑明 《资源科学》2009,31(7):1244-1249
为了研究北温带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的特征,在3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10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变化明显:种子的密度在退水5~7年时达到最大值2.389×104ind./m2,在退水7~10年时最小,为1.352×104ind./m2;萌发植物的物种数量与之相一致,其中广泛分布类型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萌发在退水5~7年时同样达到最大值,但萌发的湿生植物的数量在退水1~3年时,达到最大值;湿地中土壤种子在0~5cm和5~10cm分层上,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萌发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本文还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讨论了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年新立城水库的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新立城水库营养盐动态及富营养化特征.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指数范围为3.4~8.6mg/L,TN为0.48~1.66mg/L,TP为0.021~0.096mg/L.TN和TP含量均超过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临界值.7 ~9月份的N/P适宜藻类生长.选用修正的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体营养状态,结果表明,6~9月为富营养水平,其余月份为中营养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对Chl-a含量的影响显著.另外,Chl-a与pH、总磷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与总氮、溶解氧之间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七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水样的七氯进行分析,优化前处理条件及气相色谱质谱条件,方法最低检测质量浓度可达0.00005mg/L,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8线性范围为0.0002~0.01mg/L,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101.7%~11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81%~5.15%。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一氯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水样的一氯苯进行分析,优化吹扫捕集的前处理条件及气相色谱条件,方法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07mg/L,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9,线性范围为0.1~2mg/L,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5%~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58%~5.82%之间。该方法操作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检出限低,适合水中一氯苯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某卷烟厂采用生物氧化结合气浮法处理卷烟生产废水,运行实践表明,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在进水COD为300~1500mg/L、SS为100~600mg/L、BOD5为100~900mg/L、NH3-N为10~20mg/L、水温为20~30℃时,出水COD〈70mg/L、BOD5〈20mg/L、SS〈30mg/L、NH3-N〈3mg/L,完全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1.
单甲脒在蘑菇上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在单甲脒在蘑菇上的残留试验结果。在蘑菇生产期间,培养料经二次发酵后,蘑菇菌种接种前,分别用单甲脒1.25ga.i/m^2和2.5ga.i./m^2施药处理,采收的鲜蘑菇中单甲脒的残留量为0.02 ̄0.86mg/kg,单甲脒在培养料中的降解半衰期(T1/2)约为9 ̄12d。  相似文献   

12.
浙江长潭水库富营养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远康 《科技通报》2012,(1):173-177
饮用水供水水库一旦进入富营养状态,极易暴发藻华,将对水资源的利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2007-2008年长潭水库库区污染调查、水库水质监测等数据,采用水质模型模拟主要入库营养物质变化对表征水库营养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叶绿素的影响,分析水库营养控制指标和削减量。结果表明,长潭水库主要营养控制指标为总磷,在现有入库总磷基础上,削减75%时,可控制水库叶绿素小于10 ug/L,能基本抑制水库营养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汾河太原段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佳  沈红梅  谢树莲 《资源科学》2011,33(6):1111-1117
对汾河流域太原段6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汾河太原段化学需氧量(COD)、总磷和氨氮的水平较高,重金属镉、铬和铅污染都比较严重,其中镉污染尤其突出,水质处于从V类水向劣V类水过渡阶段;②汾河太原段浮游藻类共计有89属,224种,其中蓝藻门23属103种,绿藻门37属75种,硅藻门19属36种,甲藻门4属4种,隐藻门3属3种,裸藻门、金藻门和黄藻门各1属1种。优势种主要有小席藻、银灰平裂藻、尖针杆藻等14种,均为α-中污和β-中污指示种;③汾河太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水质污染情况逐渐加剧,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个别地段达到重污染,其中尤以小店桥断面污染状况最严重。鉴于汾河太原段目前的状况,提出了相关污染防治措施,为预防和综合治理汾河流域水体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SBR亚硝化处理化肥厂实际废水,研究其短程生物脱氮过程中pH、溶解氧、进水氨氮负荷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并确定亚硝化处理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pH过低会抑制亚硝酸盐的生成,过高则不利于反硝化菌反硝化过程TN的去除;当pH值控制在8.0左右时,亚硝化率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出水TN浓度控制较好。当DO浓度为0.2~0.3 mg/L时,亚硝化反应继续进行,但NH4+-N亚硝化反应速率较慢;当DO浓度为1.5~2.8 mg/l时,无法实现系统中亚硝化的运行,硝化作用成为主要反应。高氨氮负荷进水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但对出水氨氮去除效果不佳。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亚硝化反应进行。当t=35℃,初始pH控制在7.8~8.2,DO控制在0.5~0.6mg/L,进水浓度NH4+-N为100mg/L时,SBR亚硝化操作过程为最佳,此时亚硝化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天山中段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均逐渐减少,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深的土层中,95%~98%根系分布在0~5Ocm内。不同草甸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明显深于根系的分布深度,三种草甸类型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58%、49%。  相似文献   

17.
徐颖利 《大众科技》2014,(11):66-68
结合承德太平庄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实际,研究了orbal氧化沟运行中污泥浓度如何控制。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污泥浓度的控制要综合考虑有机物有稳定的去除率、脱氮除磷效果、低温运行时污泥活性、能耗以及整个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等各因素。最终确定太平庄污水处理厂污泥浓度,夏季保持在4000mg/L左右,冬季4500mg/L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拓展聚合物驱的应用领域,对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基本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物聚合物的评价方法,并与合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进行了性能对比,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合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共性与特性,并通过驱油效率试验,确认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应用条件,提出了改进建议。结果表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适合于地层温度小于80℃,地层水矿化度大于20000mg/L的油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以克菌灵P系列产品(P308)为核心的酒精无酸发酵技术,替代传统酒精业生产中普遍依赖于H2SO4进行杂菌控制的技术。结果表明,添加10~50 mg/L的P308对酿酒酵母的生长、出芽繁殖及酒精发酵没有任何不良影响;10 mg/L的P308即可替代H2SO4完成对酒精发酵过程中常见杂菌的杀灭及抑制作用;以P308为核心的无酸发酵技术还能显著减少酒精生产中蒸馏废液部分的SO42-含量,减少酸对设备的腐蚀,更能显著减少蒸馏废液对环保后续工段的压力及中和废液所必须的用碱量,是一项在节能减排上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STZ诱导的糖尿病对骨密度和血清睾酮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链脲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 正常组(n = 6),糖尿病组(n = 5)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 (n = 5)。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0 mg/kg 体重),选择空腹12 h血糖大于12 mmol/L的大鼠为本实验所需的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大鼠每天在同一时间给予1.8-2.2U的胰岛素。实验周期为持续32天。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法(DEXA)测定股骨密度,ELISA法测定血清雄性激素睾酮水平,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浓度。结果:糖尿病大鼠的股骨密度和血清睾酮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1),血清总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胰岛素治疗组(P < 0.01)。三组之间血钙和血磷的水平无明显差异。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骨密度、血清睾酮与总碱性磷酸酶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糖尿病严重影响骨密度,胰岛素缺乏及雄性激素降低是导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重要原因。胰岛素治疗能预防骨流失和提高血清睾酮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