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和治史观念来看,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史学形态。主流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和系统完整的史学话语体系;精英史学重视思想独立,富有批判精神,有着与主流史学差别甚大的学术评判标准和话语系统;大众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大众均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种史学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为第一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主宰史坛,从各个方面支配着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198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面临考验,精英史学不断崛起,大众史学异军突出,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史学形态都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流史学要想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上形成不同学派,张扬其理论的个性力量,与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互动;精英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术流派渐趋形成,个性化研究日渐凸显,不断为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解释框架,逐渐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大众史学发展迅速,影响日大,但乱象不断,亟待进行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需要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万国"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术语,蕴涵着中国古代人的政治观和空间观。其本义是古人心目中世界上所有国家。夏商时期,随着天下万国朝贡帝国的政治体系的建立,"中国"观念的形成,万国指"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迄于晚清,万国的含义是世界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四类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人才项目已成为我国学界特别是理工科领域塑造学术精英的重要制度。学术精英的成长呈现出"人才项目依托"与"人才项目嵌套"的特点,不同层次人才项目的重叠嵌套,形成了学术精英生成的结构性路径,"不入选则出局"成为塑造学术精英的法则。与单位制时代相比,人才项目在塑造学术精英的过程中延续了"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其及早筛选与重点培养优秀学者的特征并未褪去。人才项目也被纳入院系学术队伍的建设之中。与此同时,人才项目强化了学术精英生成中的学术竞争,对学术精英的德行与才能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才项目广泛扩散并应用于高校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非意图后果。  相似文献   

4.
政治精英与普通大众相比,在自然属性相同的基础上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和党性。时下一些政治精英在身体消费上,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即过度的"三公消费"、"包二奶"和转移资金到海外。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身体规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政治精英身体失范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正确处理身体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关系,推行权力制衡,实行人民民主是必要而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意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社会问题。基于精英阶层再生产理论和代际传递理论,本文利用北京26所高校2629份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再生产”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博士生在学术领域的再生产现象及其再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并比较了不同博士生再生产路径。主要的研究发现有:首先,父辈为非精英的博士比父辈为精英的博士更愿意从事学术职业;第二,位于社会阶层两极的非精英群体中的下层阶层和精英群体中的政治精英,进入学术领域的意愿较强;第三,所有阶层进入学术职业的意愿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下层阶层、政治精英、技术领域非精英、工人阶层、政治领域非精英、商业领域非精英、学术精英和商业精英;第四,政治精英与下层阶层学术职业再生产的实现路径不同——政治精英子女通过将政治资本转化为学术资本的“代际资本转化”方式,而下层阶层子女则多通过“自我生产”,实现学术资本的初始积累。  相似文献   

6.
史学批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进行的,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史学批评会与意识形态的分歧、政治观点的分歧混淆在一起,形成非学术的史学批评。学术性的史学批评,就是史学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史学评论,它是史学成果的一部分,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史学史中的重要内容;而非学术的批评,如媒体的评论、群众性的讨论可以形成大批判运动,可以在某一时期形成潮流,但是随着时代的转换,也就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7.
罗马史学把国家政治军事大事等作为记载的重点,历史写作的主题也围绕于此。史学政治功能的形成源于罗马国家成长过程中战争的频繁。最初的历史记载"祭司表"内容多为国家军事宗教事务。布匿战争时期,希腊史学的传入刺激了罗马人历史意识的产生,在临摹吸收希腊史学的基础上,罗马史学形成了自己的为国家政治辩护的特点。历史学家改变了之前历史记载的简明方式,开始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叙述解释历史,并致力于建构罗马民族特性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从公元前2世纪中期开始,历史写作与罗马国内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成为政治派系斗争的辩护工具,政治人物也一直是历史写作的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8.
政治正确性最初是一个司法概念,后延伸到政治领域,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真实存在的或所谓的不公正的歧视。政治正确性关照下的语言及其翻译应使用最“中立”的字眼,以防止歧视或侵害他人。敏感术语大量存在于军事、政治、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等各领域。敏感术语的翻译具有政治敏感性,应遵循政治正确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吕庙军 《邯郸师专学报》201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0.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诸大建 《教育》2013,(26):11
在2013年9月2日《解放日报》撰文指出:精英在中国发展中应该起到好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治理国家的政治精英、创造财富的经济精英之外,大学教授作为研究学术的知识精英,也备受大学内外的人们关注。笔者在大学认为,有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学教授,应该是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学术的"四栖动物"。具体说就是:第一,教学要镇得住课堂。教授的基本职责是上课,评价指标是看学生有无抬头率。上课有高的抬头率对于大学教授,就像上街有高的回头率对漂亮女孩一样有吸引力。上一次课有抬头率是容易的,但是给不同的和相同的学生上课有长期的抬  相似文献   

13.
基层社会政治精英对当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基层政治精英在基层政治稳定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以及我国基层政治精英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中的重要功能与意义,指出由于我国基层政治民主治理建设制度、法律供给不足,基层政治精英在自身文化心理、行为方式以及角色承担上存在偏差导致了我国当前基层社会政治稳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上述的基础之上,笔者进一步指出基层政治精英的异化说明我国当前基层政治精英还没有完全适应并创造出一种既符合当前法理框架、政治制度安排。这种食而不化的境遇需要基层政治精英进一步加强自身角色塑造。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移花接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XXX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政治术语,也可能是政治领域里规定的纪律。这个话就不用搬到学术领域,学术不是政治。无论按中国学者的定义还是西方学者的定义,学术活动本身不是政治。即使研究政治学,它也是政治学而不是政治,就像法律学不是法律,经济学不是经济一样。政治学当然与政治有关,这是因为不同才说“有关”,否则就是同一个东西,还何必说“有关”“无关”呢?地球与太阳有关,但地球是地球,太阳是太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术语是指党和政府在处理内政外交及有关国防、科技、教育、民生等多方面的国家事务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政治词汇。本论文就中国政治术语的英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尤其是近50年来在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上有种种不同认识,并影响到史学的发展.虽然我国史学发展历程中有过被政治化、简单化、庸俗化的痛苦经历,但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史学与政治有关系,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史学与政治的关系,曲解了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把史学与政治关系简单化以及把史学等同于政治是错误的.同样,割裂史学同政治的关系,强调史学要“超越”现实也是不正确的.在史学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好史学与政治关系的三个维度,使史学在与现实政治运动的双向互动中保持合理的运动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是一个奉行“精英主义”的国家,各行各业的精英在新加坡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分析了精英主义的三种表现,即精英政治、精英教育和延揽国外精英,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制度经济史学建构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的分析框架,是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史学理论体系,它为经济史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史学为切入点,对民国贵州禁烟特殊环境、举措、效果进行考察,显示出在贵州农业新制度确立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只有国家意识等,市场就不会产生体现任何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林先生,您是我国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从上世纪50年代您就开始发表史学研究的文章,至今已经半个世纪。您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方面所做出的建树,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今天,想就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与您讨论一下。不过在讨论学术问题之前。我想请您谈一下您走人史学这个殿堂的背景,也就是说您是如何成为一个史学家的呢?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研究史是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的重要领域之一。该文认为陶行知研究在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分别是学术取向、政治正确前提下的学术取向、完全的政治取向和重新走向学术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