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文山地区流传的壮族麽经洪水神话主要包含两个母题:葫芦避水母题与怪胎碎尸化生母题。前者是葫芦崇拜的直接体现,后者则与古代献牲仪式关系密切。二者实质上均为壮族民间生殖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壮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布洛陀神话叙事。布洛陀的形象既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又再现了壮族集体精神的塑造和升华。从"布洛陀"的释义来看,他与骆越族群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洛"或许就是"骆"的民间写法。在他身上,带有壮族早期社会首领的身影,又表现出典型的"越巫"特征,同时还象征着历史上壮族麽信仰与早期政权的相辅相成。他是壮族古国、方国时期的大巫师和级别最高的祭司。这些隐含的历史身份在布洛陀神话的叙事平台上以共时的形态出现,展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4.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浑沌为一,难解难分。云南彝族马樱花口头神话与原始信仰相适应,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阶段,口头神话使民间信仰得以传承、延续,而民间信仰使口头神话得以再生、强化,并最终由神殿复归人间。  相似文献   

6.
壮族对狗的崇拜源自远古社会的图腾信仰,狗崇拜是其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石狗作为图腾信仰崇拜的衍生物,已融入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石狗经历了作为图腾的崇拜、灵石的崇拜、守护的崇拜等阶段,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成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7.
由于远古时人类有限的自然认知,使人类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现象,远古先民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从而神话产生了。神话包含了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日本神话即是如此。对山神、石神、树神,特别是太阳神的崇拜大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天皇信仰与原始神道也因此产生。  相似文献   

8.
壮族麽教中的禳解神布洛陀、麽渌甲,并非由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布洛陀、姆六甲演变而成,而是来自道教的六甲神。布洛陀、麽渌甲均为六甲神的壮语称呼。道教六甲神有六十甲子神和六甲神将两种意义,在壮族师教中分别称为六图将军和六中官将,在壮族麽教中分别称为布洛陀和麽渌甲而呈现合为一体的特征。两种六甲神在师教中分开而在麽教中将合并,是因为师教有突出六甲神将勇武的需要而麽教无须这样做。六丁六甲神本为傩仪使用的驱鬼神将,因为六甲法中也召请六丁神,加上渲染六甲神将法术高强的《六甲天书》在民间广受推崇,故师教、麽教只用六甲神而不用六丁神。师经、麽经中六甲神的岩居长者形象,来自《六甲天书》关于老君在岩洞中传授六甲法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族石崇拜文化内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崇拜隶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其文化体系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和改变。文章从信仰,社会和艺术角度分析石崇拜的类别、功用、祭祀仪式和禁忌,以及神话传说等,从中认识石信仰文化现象的神圣化和合理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花婆信仰是广西壮族中的一种民间信仰。通过对壮族花婆信仰的解读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的考察,探寻花婆信仰在壮族民间社会中所起的现实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女米]洛甲是壮族非常古老的神灵,至今依然存活在壮族人民的民间信仰中,究其原因,它是与壮族的文化生态系统相关的,表现为:壮族传统的民间信仰体系尚未完全崩溃;壮族民众对[女米]洛甲神话及其神职仍有信赖感与需求度;[女米]洛甲神话的传承场及传承方式仍然存留。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寻佤族的牛崇拜原由,介绍了佤族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宗教信仰,并与西方神话进行对照,以便让外国人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千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以分析本主崇拜“地方性知识”的性质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了解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彝族文化中重要的两种自然崇拜现象,水与火对彝族的日常生活、观念信仰产生着重要作用。文章试通过对彝族文献和习俗中的水火崇拜现象的哲学解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彝族辩证统一的阴阳观念。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出现了氏族这一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朝鲜的卵生神话反映的则是朝鲜族人由母系氏族时期向父系氏族时期的过渡。朝鲜的三大神话系统(百济神话、高句丽神话和新罗神话)均有丰富的卵生神话形态,其源头之一应该可追溯到徐偃王神话。多大山与深谷的自然环境和游女赘婿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是朝鲜卵生神话赖以产生的条件。此外,朝鲜很多民族信仰与风俗都和禽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产生了一种鸟崇拜。朝鲜人崇拜鸟,甚至把鸟视作他们的图腾,反映出他们对天神的崇拜,以及对大自然模糊不清的认识。但当时毗邻地区和民族的相近风俗,还是促成了卵生神话在东北亚地区的泛滥。  相似文献   

17.
广泛流传于彝族民众中的洪水型兄妹婚活态神话以民间信仰为源头,并借助定期、反复的信仰仪式展演而不断活化和强化。民间信仰又运用口耳相传、文本记述、媒体录制等方式,唤醒并加深彝族民众关于洪水型兄妹婚神话的记忆。彝族洪水型兄妹婚神话中的主人公或神物即是民间信仰中的祖先神、崇拜物,在供奉、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人们的神话思想逐渐明晰,神话寄托愈加强烈。依托民间信仰这一载体,神话的自然传承便有序、顺畅地延续开来,所以说,神话与民间信仰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两者在强化对方的同时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土族民间存在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是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产信仰、生殖崇拜、家神崇拜最为广泛和典型。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解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以探讨土族民间信仰产生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是指《白鹿原》中反映关中民众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的文化词语、短语和熟语。借鉴民俗文化分类标准,将《白鹿原》中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反映关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四类。探讨和解读这部分词汇以期窥探关中民众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看法,深入了解关中民间传承数千年的神鬼信仰民俗文化,揭示关中民众对神鬼既畏惧又依赖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0.
"社公"是壮族民间对"土地神"的一种称呼。在壮族地区对"社公"是非常崇拜的,并形成一种社会信仰。通过调研广西武宣县石迭村对社公的祭祀过程,探析出"社公"祭祀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春祈秋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结邻里、宗族,构建和谐社区;祈祷神灵守护一方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