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条件”表达法是中学英语中相当重要的语法现象,对“条件”表达法的了解,同学们不能只停留在“if”引导的“条件”句上。实际上,“条件”表达法的意义相当广泛。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了解“条件”表达法的考点和用法,本文拟就“条件”表达法的考点及相关知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解答条件概率问题的过程中,厘清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的“条件”是关键一环,解题者往往对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的“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到位,认识不明晰.导致问题的关系不清,对解答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下文对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的“条件”的常见关系举例剖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忽视隐含条件极易走入的一个误区。隐含条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仿佛陷阱一般,解题者往往因“一念之差”或“一时疏忽”而“误入歧途”。那么,隐含条件究竟“藏”在哪里呢?劝君听我举几例。一、“藏”在已知的条件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进了比通常的椭圆性条件更弱的“拟椭圆”条件和“适合椭圆”条件。在“拟椭圆”条件下,证明了二阶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组的正则性,在“适合椭圆”条件下,得到了二阶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组的Lipschitz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极为重要的范畴,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不亚于物质、运动、实践、认识等。但传统教科书观点却总是在讲“联系”范畴时简单地予以介绍作罢。理论界甚至有人对“唯条件”和“五条件”两个概念都含混不清,要反对什么“唯条件论”和“无条件论”。本文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条件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并澄清了对“唯条件”与“无条件”概念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6.
所谓“隐含”条件是相对于“显现”条件而言“,隐蔽性”是其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解题往往容易忽略,造成运用知识的“盲点”和“难点”,最终无法解题,或解题错误。分析和运用“隐含”条件解决问题,是高考应试能力体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类型1 从“定值”与“取等号的条件”看是“是”,从“为正数”的条件看却是“否”.  相似文献   

8.
汉语常用“如”、“如果”、“假如”、“假使”、“若”、“倘”、“倘使”、“要是”、“万一”、“只要”、“除非”、“就算”等词以及通过上下文来表示“条件”,而在英语中,“条件”的表现形式同样十分丰富,多种多样。本文拟就笔者平时所见,将英语“条件”的表示法进行归纳,分别举例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1 何谓分析综合法 众说周知,任何数学命题都是由“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两部分组成,解答数学题,就本质而言,就是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设法在“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架起一座“桥”.为了架设这座“桥”,即找到解题思路,依据推理序列的方向不同,思考方法分为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从结论人手,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归结为已知条件,其特点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想“需知”,逐步归向“已知”(条件).但已知条件往往起不到引导思维的作用.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已知条件的必要条件,直至得出所需的结论,其特点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结论).但结论往往起不到目标指引的作用,没有目标意识.所以在实际解题中,常常需要联合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即“分析综合法”,在“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不断地双向选择“中途点”,架设起沟通“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的桥梁,使我们能够顺利地由此岸(已知)到达彼岸(未知、结论).“分析”与“综合”二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因此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应贯穿于探索解题思路的整个思维过程中,他们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有的数学题比较特殊,所给的条件不是一个明确的条件,而是一个“范围条件”,从“范围条件”中确定“必要条件”后,才能将问题解出。  相似文献   

11.
李富国 《学苑教育》2012,(21):67-67
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只要”、“无论”、“如果”、“除非”、“假如”、“否则”、“不然”等表示条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发现除用if表示条件外,还可以用其他种方式来表达,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数学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正确的命题揭示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我们把命题中“条件”和“结论”互换身份,就有可能得到一个有意义的逆向命题;把一个数学命题中的某些特殊的条件一般化(比如取消某些条件过强的限制),从而得到更普遍的结论,叫做数学命题的推广.这两种方式都是发现数学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条件句的“条件”不一样。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这三种条件是不可等同与替代的,否则会造成逻辑证明上的误断、书面表达上的错误。这些条件有何区别呢?先说充分条件。这是一种足以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典型格式为“只要……就……”,如“只要刮风,树叶就会摆动。”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刮风”足以产生“树叶摆动”的结果。如果将条件与结果分别以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以变促思,现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单元的变式练习为例,通过“条件不变,问题改变”“变化条件,问题不变”“互换问题和条件”“题型变化,解法不变”“条件和问题不变,解法改变”等策略,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明确理论对象具体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问题。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正确实现《宣言》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主观评价性副词“就”和“才”都是预设触发语,当二者语义指向左边时,在时间、数量、速度、难易程度等方面,“就”表示“少、短、快、易”,而“才”则相反。由此出发引申用于条件逻辑关系方面时,“就”侧重条件的充分性,有它就够,其条件松、要求低、标准宽;“才”表示条件必要性,缺它不可,其条件紧、要求高、标准严。它们在时间方面可以引申到条件的有无,充分与否。由此得出二者的预设情况,进而区别“只要”句和“只有”句。  相似文献   

17.
汉语表达条件的连词有“如果”、“只要”、“无论”、“除非”、“要是”、“假如”、“不然”、“否则”等。同样英语中表示条件的方法也有很多,现就几种中学常用的表达法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理顺教学基地建设与“211工程”建设的关系。基地建设与“211”工程建设侧重点不同。“211工程”侧重于硬条件建设.建设项目需要转化为固定资产;而基地建设既有实验室等硬条件建设.又有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软条件建设.涵盖面非常广泛。因此在实施建设中应软硬条件并重.避免“重硬轻软”。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补充“条件”和“问题”的训练简单应用题一般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可分成“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且这两部分具有相依的关系。这种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道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应用题就不完整,因而不能计算。  相似文献   

20.
初中《植物学》“细菌”部分提到: “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把“一定的条件”解释为“不良环境条件”,我认为还有些例外情况。例如炭疽芽孢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形成芽孢,而破伤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