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孟子·梁惠王上》中“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的句读后世一直有争议,前贤各持观点。对“若”的解读是断句的关键。“若”当训“其”,是指示代词“它”,指代“牛”。基于此探讨断句问题。  相似文献   

2.
《齐桓晋文之事》里有“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一句。这一句如此断句(即在“觳觫”后点断,把“若”点归“无罪”),大概是从宋代朱熹开始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在“觳觫”二字后注曰:“觳,音斛。觫,音速。觳觫,恐惧貌。”显然,朱熹认为“若”不应与“觳觫”连读,而应与“无罪”连读,所以他在“觳觫”下作注;如果他认为“若”应与“觳觫”连读,那他的注必然在“若”之后。从朱熹以后,各种版本都沿袭此解,高中课本选文也是这样断句。笔者初读时就觉得“若无罪”很别扭;后来读杨树达著《古书句读释例》和《词诠》,杨的断句为:“…  相似文献   

3.
觳■(hú sù壶速):通作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原是形容牛的恐惧状况的,后因以“觳觫”代牛。如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云:“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老觳觫”即老牛。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  相似文献   

4.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5.
一、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章》) 句中的“若”,中学课本未注。郭饧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译为:“好象没有罪过的人走向死地一样。”把“若”理解为“好象”,不妥。从上下文看,这一句紧承上文“舍之,吾不舍其觳觫”,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牵去祭钟的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死地,所以下令放了它,用羊替换它,语  相似文献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先哲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该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缜密谨严的行文结构,长于譬喻的艺术手法,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晓畅而寓意深远的论辩语言,这些独具个性的论证艺术,无不展示着孟子散文长于思辨,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行文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孟子开篇便提出了“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齐王有着施行仁政的仁心。“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因如此孟子认为“是心足…  相似文献   

7.
诸葛玄之死地问题关涉诸葛亮少年时代之成长经历及汉末之形势,颇重要。而陈寿以未见《献帝春秋》之故,于诸葛玄之死地问题,即无正确之认识。后世学者无不受此影响,故问题近二千年而不能决。本文重新审视《献帝春秋》之价值,结合其他材料,确定诸葛玄之死地在西城(今江西高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孟子·梁惠王》篇章中记载的衅钟祭品的选择来展开讨论,"不忍"之心的萌发需要触"景"生情,也就是亲眼见到觳觫的牛而产生恻隐之心而不忍杀之,齐宣王"以羊易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忍"之心进而扩充成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心",成为实行"仁政"的理论依据。为了涵养本心孟子还提出了"求放心"来保存本然的"善端"。  相似文献   

9.
李冬梅 《语文知识》2006,(12):15-15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合抱之木,生于亳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之友》2010,(7):30-3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我国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有之(钟优民、李初);评之为立志从以成就功业、为求仕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于社会黑暗,渊明虽强烈厌倦并最终遁世,但却未有什么具体的救世思想与行动;至于为求仕,虽然渊明诗不少,然中并无强烈的以求仕之念,否则不至拂袖而去;至于自救,则倒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理想:诗意地栖居,纯美地生活。“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之五)是为求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是为求美;“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之二)亦是为求美(3)。不论从政也罢,归田也罢,都统一在他对人生美的追求与体验之下,并集中体现于其诗创作中。故本将其人生理想界定为人生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导致了他的归隐行为。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宝贵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1):77-78,47,87,88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相似文献   

13.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离骚》与《九章》中反复早说这一点;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因此,“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14.
孔于论富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愿望(“你想……?”),另一方面又有特指(“什么”),表达方式在今天多用“你想吃什么?”来代替。但通过矩阵分析,又不是所有的“想NV”的句式都能用“想VN”来替代,更进—步说,并不是所有的“想VN”都能转换成“想NV”。这里从表意指向的二重性,联系其语表和语值来考察两句的动词入句规约。  相似文献   

16.
人因事而存,烛之武以其犀利的辩辞而名垂千古,是一个舌灿莲花、诮弥战争于无形的有勇有谋的辩士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必有其美学价值。因教学的关系,查阅了散见于《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东》)等书籍中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对原文也进行了反复阅读,一个疑问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烛之武出使秦国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 ,是可以传之百世而不朽的 ,如仁义之德 ,礼让之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 ,在社会与家之间 ,都是无物可以代替的原则。而在实际行动中 ,则不免发生形存实亡的质变 ,在《孟子》中 ,这样的实例很容易看到。一、是乃仁术孟子游说齐宣王 ,说了下面一段话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并说“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 )仁 ,本来是就人的德性而言 ,孟子以“君子远庖厨”为“仁术” ,无形中已经失去了“仁”的本义。杀死禽兽而食其肉 ,是行动的必然结果 ,而为这种行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格斯尔》中出现的“蒙古”一词却日勒扎布(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关键词:《格斯尔》蒙古众所周知,蒙古族伟大史诗《格斯尔传》中,居然很少提及蒙古人或蒙古地区。而《格斯尔》中有关蒙古的记述和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详细翻阅了作为整个蒙古《格斯尔》基...  相似文献   

19.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教授《报任安书》(节选)(人教版语文高三第六册)一文时,对其中“与”的注释产生了质疑。现坦陈鄙见,望请同仁指正。文中“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一句中的第:二个“与”字课下注释为“称许、认可”。笔者认为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