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
庞雯雯 《南昌教育》2004,(10):21-22
在一些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任秀君 《云南教育》2003,(8):6-6,16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遭遇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会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行为时,应慎之又慎。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行为发生时,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激动情绪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  相似文献   

6.
任秀君 《班主任》2002,(11):15-16
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师天天与学生相处在一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就像牙齿与舌头的碰撞一样会时有发生,如当面顶撞老师、背后给老师起外号、谩骂老师,严重者对老师吹胡子瞪眼甚至对老师动手等。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宁稳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要学会运用策略,耐心细致,慎之又慎,巧妙化解。一是宜“冷”不宜“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  相似文献   

8.
<正>一、现状作为中等职业类学校的教育者,经常看到学生对教师"不敬",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更有甚者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一旦这种事情发生没有处理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后果,大则影响学校声誉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在十几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件发生。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严重者甚至威胁老师或与老师动手。如果老师处理不好,这些"不敬",小而言之对其本人、家庭、班级造成不良的影响,大而言之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考虑周全,讲究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一、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宜冷静不宜冲动。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作为班主任,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班主任必须顾及自己的情感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情感,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愈汹涌。因此,“不敬”事件发生后,老师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  相似文献   

11.
一些新老师总觉得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如:当面直呼其名,顶撞老师,背后叫老师绰号,有时甚至谩骂老师。对此,新老师往往只是生气、发火、失望,不知怎样处理。这样反过来使得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事件发生得更频繁、程度更严重,令班级工作难以开展。我也多次得到过学生的这些“礼遇”,并从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处理“不敬”事件的方法。态度:宜冷不宜热新老师大多刚从大学毕业或工作一两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面对学生的“不敬”,最易生气、冲动、发怒,有时甚至失去理智。在我任班主任的第一年,有个叫孔扬的学生,要他站起来,他就不起来。美…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对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建忠 《教师》2014,(12):120-120
怎样面对学生的“不敬”?笔者在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以“让学生在尊重和宽容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总结出用尊重学生避免“不敬”、用宽容学生化解“不敬”等教育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世言 《教书育人》2004,(10):34-35
一些新老师总觉得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如:当面直呼其名。顶撞老师,背后叫老师绰号,有时甚至谩骂老师。对此,新老师往往只是生气、发火、失望,不知怎样处理。这样反过来使得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事件发生得更频繁、程度更严重。令班级工作难以开展。我也多次得到过学生的这些“礼遇”。并从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处理“不敬”事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宜冷静不宜冲动。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作为班主任,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班主任必须顾及自己的情感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情感,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相似文献   

16.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难,而管理难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师生之间沟通以及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有些障碍。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善于处理或者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7.
王若懿 《教育》2007,(7S):32-34
“不能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是教师的失职。”这是辱师事件发生后,在众多声讨学生对老师不敬的声音中涌现出的另类呼声,它将问题的矛头直指施教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做出如此不敬的举动。  相似文献   

18.
常听一些当老师的朋友讲:“学校可以一周没有校长,但不能一天没有班主任。”“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我想,不管怎么说,班主任在学校工作、学生成长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北京海淀区卫国中学,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调查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反映,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是他们的措施之一。在政教主任董晓岚的支持下,我们拜读了学校对班主任的调查表,很受启发。现整理出一部分,刊登出来。读后,您会觉得这不仅是学生对班主任的期盼,也是对家长、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调查指出:“刚入学的五六岁学童,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有自信,而当他们16岁时,这一百分比急降为18%。五分之四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重新面对学习时会有无力感。”据北京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学生眼中的老师形象又如何呢?调查显示,学生中有.8%承认“在学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师”;37.4%“害怕老师向自己的父母谈自己的情况”;52.5%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29.2%头脑中的班主任形象“很严肃”;18.2%觉得班主任“动不动就发火”;5%从没有单独和老师说过话。看到班主任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的学生仅占47.5%”。……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终身制”就是指小学阶段或中学阶段始终让一个老师担当某一班的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班主任的“一跟到底”,即实行“终身制”都持认可的态度,认为班主任“一跟到底”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历史状况”都了如指掌,从而便于对班级的管理。但是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感觉到实行班主任“终身制”未必能够适应“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未必适应每一个学生,其理由是不能尽最大程度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 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指导思想受其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