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代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中,有中央官学,即国子学;还有地方的路、府、州、县学校,即地方官学,因学设孔子庙,故又被称之为“庙学”。本文所讨论的地方官学,主要指元代地方政府在路、府、州、县等各级政区设立的、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官学。元代地方官学体系的发展概况,大致可以分为世祖以前,世祖、成宗时期,武宗至顺帝时期三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提学”一名,始于宋代崇宁二年(103年)。由于其职主管所属府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故名“提学”。明代初年,沿袭元代设有“儒学挺举”。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曾命驸马都尉梅殷“提督山东学校”①,然其制度未健全。正统初年方正式设立“提学官”(全称“提调学校官”)。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据学”一职。嘉靖皇帝尝云:“提学官专士,系一方风教,视他为重”。可见,“提学”官一职在明代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明代“提学”一职的研究,对实行“古为今用”的原则,搞好当今我国省级地方教育行政的管理,有…  相似文献   

3.
元代地方官学生员来源多途,既有官吏子弟,也有儒户及平民子弟,还有少数民族子弟。小学生员以学习《小学书》和《四书》为主,大学生员主要学习《五经》和诗赋,课试采用“积分法”。官学生员享有食宿和免役优待。其出路主要是出任学官和入吏。  相似文献   

4.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继宋以后,进一步将儒学普及到地方府州县的重要历史阶段。元代西北陕甘两个行中书省的官学、书院教育亦很普及,并具有区域性特点和独特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元是徽州“唐氏三先生”之一,历任平江路儒学学录、建德路分水县儒学教谕、集庆路南轩书院山长等职,高年以徽州路儒学教授致仕,时人誉为“东南学者师”。他的《易传义大意》、《见闻录》等理学著作均已散佚,但雪泥鸿爪间仍能窥得其旨趣大概;诗文集尚存《筠轩集》十三卷,展示了他纡徐典雅的文风和丰缛清润的诗风,在当时即已受到虞集、方回等人的赞赏。唐元等一批元代新安理学家、文学家,继承并发扬了程朱理学,为徽州学术与文学在明清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代,地方儒学普遍建立,所谓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明初,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正常。明代中后期,由于提学官、教官、生员的嬗变,地方儒学教学秩序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演变的原因、过程、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吉安府地方教育体系呈现出由官办为主向民办为主的演变趋势。明初,吉安府地方教育以官学为主,社学为辅。明中叶后,官学的教学功能逐渐衰减,儒学的传承主要由民办为主的书院与讲会来承担。社学与义学、族学大多以启蒙教育为主。明代盛行一时的社学,人清后逐渐为义学、族学所取代,反映了基层启蒙教育的民间化趋势。民办教育机构逐渐占据了地方教育机构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与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对地方儒学教育的管理,明王朝设立提学官,建立督学制.文章对明代提学官的设置、主要职责和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从明王朝对地方教育的重视和控制这一视角了解明代地方儒学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现存两通与元代顺州庙学相关的石碑,记载了顺州儒学的相关信息。结合地方志资料,可以看到顺州庙学的修复扩建过程及学官、生员等问题。此外,碑文还反映出当时警巡院儒学、蒙古字学、阴阳学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两宋国子祭酒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肩负着推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吸取五代衰乱之教训,尊儒术、尚文事,在助力传统儒学复兴和新儒学发展的同时,改科举、兴学校和校典籍,营造尊儒崇文的社会风气;改革科考内容以强调经术和策论,调整参试条件以勾连科举和学校,充分发挥官学的教育作用以弥补科举制度的不足,为国家选拔和培养治世之才;引领太学改革,推行三舍法、调整经学教材、选拔文行可称者为学官,以振兴官学教育;参与其他中央官学建设,制定武学、律学、画学和在京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丰富官学教育体系;兴建地方官学,积极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发展地方教育,推行社会教化。  相似文献   

11.
洪武时期府州县学设置及其特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洪武时期,全国府州县学的普及率达90%以上,是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本文从《明一统志》、《明实录》等文献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制成精确的“洪武府州县学设置统计表”,并对府州县学设置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兰州地处中原与边陲的冲要,在古代被誉为“陇右之襟喉,三秦之屏蔽”(明韩君恩;《修学宫记》)。它常常是汉民族与西北各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宋代以前多次被吐蕃、西夏并吞,宋元祐初,也几乎割给西夏,后经众臣力谏才未割让。到明代,黄河北岸也常常受到元残部的侵扰。因此历代朝廷只注意在这里完坚关隘,修治城池,而很少考虑这里的文教。宋代虽有“神宗尤垂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天下郡县并置学”(均见《宋史·选举三》的记载,但在兰州并未设立一所学校。直至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才建立了兰州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州儒学(旧址在今兰州第二中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也因兰州隶辖于临洮府,曾一度被降为县儒学。按《明史·  相似文献   

13.
张孝祥 第二卷第669页《张孝祥小传》:张孝祥“……三年(1167)知潭州。四年,移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五年,致仕,旋卒。”这里“荆南湖北路”的提法不妥,“荆南”是府,宋代没有“湖北路”,只有“荆湖北路”;再者,他年龄不大,为何“致仕”,怎么死的,从《小传》中均看不出。《宋史·张孝祥传》所云:“……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等语似更准确。 邹应龙 第三卷第328页《邹应龙小传》云:邹应龙“……三年,进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罢,提举洞霄宫。”“罢”字不妥。《宋…  相似文献   

14.
喻本伐在《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田制是中国古代为学校教育提供办学经费的一种特殊方式,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划拨和筹措存在着明显殊异,对地方官学和书院的办理影响甚大。在学田制创立以前,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通常称之为“岁赐钱”或“赡学钱”。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三百年的历史中,科举、教育、选举三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其中又以科举和教育的关系为最。科举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上,而这些改革的进行,对当时的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一,官学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儒家经典的教育)受到了影响,官学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第二,官学中监官、学官的地位下降了,作用被削弱,随之而来的是官学的教育管理如学官的选任、生徒的管理出了问题,学校的重要性也随之削弱;第三,官学的发展受到影响,出现萎缩、停顿等发展的危机,同时,也使得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16.
公元1227年,夏四月,成吉思汗“拔德顺等州,五月,避暑六盘山”。之后,宪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也曾先后驻跸于此。及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就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冬居长安,夏住开城。长安设安西府,六盘山设开城府,以镇守秦蜀,并于这一时期在开城设置了路、州、县等行政机构,“号为上路”。在这期间,开城设置过一整套行政机构和军事建置,但因元《开城志》散佚,也未发现另有专门著述开城历史的史料。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就元代开城路、开城州、开城县及安西王府的重要官员作一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元代的开城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革博士制度,专设五经博士,而罢免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由于三礼中的《周礼》与《礼记》不在五经之列,因而当时只有《仪礼》立于学官,设置博士,而《周礼》与《礼记》均不得立于学官,未曾设置博士。这种状况终两汉之世不曾改变。唯有《周礼》曾在新莽时一度立为博士,但东汉复辟后自然废罢。三国时期,随着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和《周礼》《礼记》学术地位的提升,《周礼》与《礼记》两部礼学经典终于取得了与《仪礼》分庭抗礼的地位,也被立于学官,设置了博士。本文对两汉时期《仪礼》学博士的设置情况、新莽时期《周礼》学博士的设置情况和三国时期《周礼》学和《礼记》学博士的设置情况及其他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不同意两级说和“中枢、路、州县”的三级说。路是宋代地方行政的最高级,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三司并立”是路级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具有行政组织性质,不同意“三司长吏都是‘监察官’和‘使臣,的性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人称“小毛公”的儒学大师毛苌,被西汉河间王刘德立为《毛氏诗》博士,所传《毛诗》取代齐鲁韩三家一直流传至今。为纪念毛苌修建的毛公书院,传承儒学,培育人才,从元代到近代几经兴废,为地方教育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元代的蒙古国子学和蒙古国子监是蒙古族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两所中央官学。这两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接受了儒学的影响,表现了与“汉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从其社会效益来讲,这两所学校为元朝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蒙汉兼通的统治人才,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