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 《学前教育》2005,(7):58-59
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儿童在听或讲故事时,对文本的重复选择倾向。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儿童有权利自由选择将要听或讲的故事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或讲过的故事。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甚至于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即别人必须有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个故事。倘若变换词句,他就会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听人说话谁不会,除非他是聋子。其实不然,听,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本能,但你是否会听,那就是你的能力表现了。也许善于“聆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同一个班的同学听同一位老师上课,他们听课的效果就不一样,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聆听能力有差别。同样,作为教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下面谈谈“聆听”技巧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儿童在听或讲故事时,对文本的重复选择倾向。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儿童有权利自由选择将要听或讲的故事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或讲过的故事。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甚至于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即别人必须有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  相似文献   

4.
数千年来,人们总是在谈论“成功”,关于成功的论述举不胜举,然而,把“成功”当作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并总结出其规律,提炼出成功的精华与方法,进而形成策略者,则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我们大多数的人往往凭经验做事,日久就习惯了听成功者来讲述自己如何如何成功的经历,分享少数成功者的经验。除了自己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后,却慨叹  相似文献   

5.
搞好作文教学,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只有让学生感到作文的乐趣,才能勤奋去写。据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一些篇幅不长的故事,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听后,让他们复述故事,可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写也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6.
一次家访中,一位家长向我介绍经验说,为了培养孩子的想像力,他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每当有好的电视节目时,他就让孩子“听”电视。他认为,“听”电视的时候,孩子不得不去想像相应的电视画面,这样也就会发展了孩子的想像力。这位家长的“经验”是不可取的,其做法是极其有害的。首先,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感官刺激是他们所必需的。国外有些心理学家把“足够的蛋白质、丰富的感官刺激、纯真的母爱”作为婴幼儿发展的“三大营养素”,是颇有见地的归纳。因为幼儿的智能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尚未成熟。为了促使他们心理发展,应该向他们提供足够的感官刺激。只准孩子“听”电视,实质上就是剥夺了孩子部分感官(视觉)刺激的机会,其危害早已为著名的“感官剥夺实验”所证明。其次,从想像的类型上说,需要发展的不限于听觉想像。除此之外,还有视觉想像、运动觉想像等。长期地只准孩子“听”电视,只会造成他们智力上的偏颇。第三,孩子往往能对那些情节生动有趣、色  相似文献   

7.
眼下,科研兴教的口号叫得颇响,不少单位和教师积极实践,也真的搞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经验既有理论依据,又经实践检验,操作性也强,确具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和必要。但在如何推广这些经验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模式病”便是一种。  所谓“模式病”,就是奉某种经验为圭臬,视之为包治百病的秘方,以教条主义的方式硬性推广。有例为证。日前,笔者到某中学听课,应该说,教师们的准备是充分的,单独看每一节课上得都还不错,起承转合,环节紧凑;甲乙丙丁,讲述清晰,有的还颇有艺术性。但几节课听下来,问题出来了,几节课…  相似文献   

8.
在讲授《小英雄雨来》时,遇到“打听”一词。“打听”一词,健听人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是知道的。原以为聋生应该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没想到学生打出的手语“打+听”;解释词意时,学生打出的意思是“打仗(枪)的声音+听到”。教师告诉学生,“打听”在这里应是“询问”的意思,学生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打听”虽然是新词语,但“打”和“听”都是以往学过的生字,于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打”和“听”的手语连起来,再把“打”和“听”的意思连起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老师们对学习好目一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时,老师们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们开绿灯,就因为“这是好孩子,评不上多可惜呀”。老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让“优秀生”成为教育的盲区,只会使这些“好孩子”被宠出“骄”气和“娇”气,使他们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优秀生”自身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听课、评课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学习的主要方面是对课堂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听、评课。学校也往往引导教师向着这一方向走,每学期组织“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各种名目的公开课,以便让教师们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课讲了,老师们也听了、评了,却总感到有某些不足。到底有哪些不足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听评课方法存在某些不足。正确的听评课方法除了要“听”、要“评”以外,更要有“说”。  相似文献   

11.
深深赞赏一句话——我们既不能“跪着听课”,也不能“骑着听课”。我们在听名师的课时常常丧失了自我,因为是名师就盲目崇拜,失去了辨别力;而在听青年教师的课时,往往是看缺陷多,看错误多,提意见多,挑刺多,是骑在人家脖子上去听。抱着这两种心态去听课,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生“会听” 教学生会听提示语。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提示语”,诸如“请同学们注意”、“注意”、“一方面”、“另一方面”、“问题的关键是”、“还有”之类,这些提示语是在告诉学生,后面的讲述内容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应专心理解。有经验的教者,在使用提示语之后,有意地停顿一会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教者还要用眼神去敦促中差生马上把精力集力集中起来,然后才讲述下去。这是暗示性的“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注意”的好习惯,就能“会听”起来。对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超出了所谓的原则和规律、经验和方法的做法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正像陶瓷烧制中,一次偶然的窑变,可能意外地诞生出陶瓷艺术中的极品,教育中也有这样的“窑变”:他们可以给学生“借贷分数”,可以制造一个“美丽谎言”,可以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可以“奖励”学生犯错误,甚至可以为了践诺而临时“牺牲”一下教师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上把幼儿三四岁这段时间叫作“第一反抗期”,因为三四岁的幼儿往往特别执拗、任性,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不愿听父母的话,只是一味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稍不如意,就用哭闹来反抗。许多年轻的父母常为此伤透脑筋。“第一反抗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两三岁之后孩子已经能够自由活动,并学会运用物体的许多典型动作。他们的独立活动的意愿也明显地增长起来,开始更多地尝试自己已经取得经验的作用,因此不论干什么,都想自己来。但是由于他们对自身行动的调节、控制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因此往往力不从心,干不  相似文献   

15.
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历来是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四大重要领域。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口头语言往往比书面语言有着更大的便利性;人们接触和使用口语的频率,通常情况下也总是明显高于书面语言。所以,西方的语言教学根据这个特点,概括出了“听说领先”的原则。在“听”与“说”两者之间,“听”是为了吸收,“说”是用于表达。没有吸收,就无从表达。可见,“听”又要领先于“说”,它在语言和思维能力训练中的基础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听”,在人类的文明生活中波及范围甚广,充分认识“听”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懂事至今,“三字经”从没在脑子里消失过。小时候,听老师读;做了老师,给学生读;做了母亲,给儿子读。 “三字经”的精髓,“三字经”的教育真义,就在这样听、读的过程中慢慢吸纳。做了班主任,日复一日地积累经验,思考成败得失,也有了自己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17.
“咱们”和“我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同学们往往会用错。其实,这两个代词在指代的范围上是有区别的。简言之,“咱们”是包括听话人在内的;“我们”是排除听话人的。这种用法,在清朝就形成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有一天,明珠和另一个叫高士奇的官员陪着康熙皇帝站在偏殿的廊檐下看风景。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就像庙里的三具泥胎。康熙问他们:“你俩说说,咱们像什么?”明珠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学士,他听康熙一问,便脱口而出:“咱们像三尊神像。”高士奇虽然官位比明珠低,但他善于体察皇帝的喜好,伶牙俐齿,颇得…  相似文献   

18.
陈新峰 《教学月刊》2006,(12):34-36
教学实际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应用以及例题的讲解一听就懂,一看就会,部分学生就认为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其情绪反应也常使教师产生误判,致使对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知识的迁移,往往重视不够,当他们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是学生学习中的“眼高手低”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教学缘由]去年,班上举行了一次以“我和爸妈比童年”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中几位家长绘声绘色的讲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在周记中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爸爸妈妈的童年,有的还特意采访了爸爸妈妈,真实地再现了父辈的童年生活。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习作讲评课上,我将这类作文称之为“听来的作文”,并就此延伸,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听”哪些作文,如何“听”作文。之后,班上掀起了一股“听作文”热潮,佳作源源不断,收效甚佳。[活动过程]活动一:名字的故事1.…  相似文献   

20.
每一位老师,也曾经是学生。在他们心里,不论是入学时的第一声“老师好”,还是初为人师时的第一句“上课”,都是人生里最难忘的记忆。在这个九月,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听老师讲述他们的学生时代,他们和老师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