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职教20条”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湖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技能大赛及“1+X”制度试点证书等核心技能,培养机器人产业链复合型人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施“书、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从多元化教育、课程重构、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周奎  王玲  王叶飞 《科教文汇》2023,(22):154-157
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变频器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深化校企合作,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对接职业核心岗位,开发“岗课融通”知识体系;对接“智能产线控制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课证融通”项目内容;坚持立德树人,开展“训育一体”协同育人;采用任务驱动,开展“学习目标、思政引入、资格认证、项目引入、任务描述、创新拓展”六步教学,实施“岗课证训育”一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亮  戴孝林 《科技风》2023,(32):166-169
职业教育需要自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专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地方化”“课程体系企业化”“教学过程岗位化”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思路。“专业建设地方化”就是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而发展,既要提供人才资源,更要提供科技服务;“课程体系企业化”就是课程体系要与地方产业和合作企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教学过程岗位化”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和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教学特色和创新等六个方面探讨“环境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新模式,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师为重心、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向心,实施“项目驱动—规划流程—项目开展”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基于岗位需求的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机电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专业,如何结合目前的岗位需求,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实践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授课,成为机电专业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文章主要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琼 《中国科技信息》2009,(23):193-193,196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性强,更偏重于应用领域。所以,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树立“零距离”教学理念,即按照学生就业工作岗位及流程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初步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离校即可上岗,尽可能“零距离”地与所从事岗位对接;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开发要符合新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针对企业工作岗位、采访流程、职业能力素养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实训使其熟练掌握并运用新闻采访的技能、技巧等专业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李融亲 《科教文汇》2023,(23):151-154
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已成为当今职教和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结合国家最新修订和出台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令,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和特点,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下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职业本科的含义为出发点,分析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和问题,立足“三教”改革内涵提出课程的创新教学路径,探索职业本科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院校多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BIM相关课程,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内容偏向BIM软件操作技能培养、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的老师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通过“三教”改革的研究,重构课程内容,编制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企业专家,推动BIM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评方式,探索与实践“1+X”BIM证书与“BIM应用技术”课证融合,构建完善基于“1+X”BIM证书技能点的“BIM应用技术”课程,强化岗位职业技术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质量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培养具备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以《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课程教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教改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国华 《科教文汇》2014,(13):159-159
该教学团队调研了近四届毕业生社会需求去向,检验人员从业情况、社会人才需求,构建“双线并行、课证行赛四位一体”的梯度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单项基本技能要单项核心技能要综合技能”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优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界限,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相互融合渗透,对“基础化学”进行了系统的项目设计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岗位对数控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然而原有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要求,致使技校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脱节,因此对传统的课程需要进行改革。文章结合数控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探讨数控加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正在进行以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其中,改革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的建设。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构建新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彻底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为主,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20)
为提高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对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考核评定等进行创新变革,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领班人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岗位-能力-知识-教学"的研究思路,通过精确定位就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组成,结合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环境,进行《Web网站安全》课程立体化开发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且能够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深入掌握web网站安全技术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案。提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驱动的纵向迭代开发与安全区域划分为基础的平行开发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方法,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过程,将Web网站重要的安全技术通过立体化的剖析让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教学应围绕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现场岗位实际能力需求,积极推进以技能训练项目及考核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教学应围绕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现场岗位实际能力需求,积极推进以技能训练项目及考核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永福  黄建民 《科技风》2023,(36):131-133
无人机应用技术是高职新兴的一门专业,该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数基于地域职业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因高职和本科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高职大部分无人机课程不能直接从本科院校移植,同时因为地域经济差异也导致高职院校间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飞行控制系统”课程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只有本校开设,并且服务于珠三角地区无人机制造业,因此课程内容需全新构建。本文依据珠三角地区无人机产业人才需求,基于项目导向全新构建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飞行控制系统”课程。  相似文献   

18.
贾中楠 《科技风》2023,(29):42-44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目标,对我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对接岗位核心技能和素质要求,充分发掘大国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内涵,紧密结合当前政治理念和科技发展,基于工匠精神顶层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整合行企校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实施策略,并探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践行工匠精神,使学生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相似文献   

19.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导游业务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应以满足旅游专业就业岗位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导游技能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赛训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强调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引线,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以“赛训结合”为主要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将技能竞赛项目与课程完美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型计算机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