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体小说受类书的影响至为明显。魏晋六朝二者分途发展;唐宋时期类书繁荣,而博物体小说衰微,开始向类书嬗变演进;明清时期,博物体小说取资类书体例结构,编纂思想也纳入了"天—地—人—事—物"的哲学序列中,仅内容还保持着知识性、博杂性、志异色彩的小说属性,博物体小说嬗变为类书体小说。  相似文献   

2.
章探讨了古代类书与言小说总集编纂之间的关系。古代言小说总集分层分类的编辑方法不是发端干《世说新语》,而是借鉴了类书的编辑经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层分类”的编排体例和“标题隶事”的编辑方法。由于中国古代的小说概念太过宽泛,小说献资料数量太多,类书按类编排资料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古代类书的编纂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创体两千年来对于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尔雅》可视为类书的萌芽。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曹魏,最早见于录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黄初元年(220)的《皇览》。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宋元类书种类繁多,北宋初年出现了名的“宋初四大类书”。明清时期类书走向兴盛和衰亡。清代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类书的体例益精、种类、数量益巨、检索愈方便,是对历代类书编纂成就的总结,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化的传入、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些事物已难以用简单的事类来概括,类书的编修由盛传衰,,逐渐销声匿迹,其间达百余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类书是我国古代形式比较独特的一种书籍体制,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正显示出它的包罗万象,无类可归的特点。史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曹魏时期皇皇八百余卷的《皇览》,惜后世不传。此后历代,但凡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府便组织大批渊博学者从事类书的编纂工作,也有个人独立从事之事。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5.
“《文选》是受到《华林遍略》的启发而着手编撰的”一说,既缺乏文献支撑,在情理上亦难以说得过去.而在此基础上,仅据徐勉是老师而萧统“每事询谋”、《文选》编撰的目的之一是为“方便作者翻检以及写作取则之需”与“编者与《华林遍略》领编者徐勉有着特殊关系”这三方面理由,是说明不了《文选》事类编录受《华林遍略》重要影响的,况且这些理由本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六朝时,类书以隶事为归,总集专取诗文,彼此别途,而后者亦自多“各为条贯”,故断《文选》赋、诗二体的再分类本之类书,有失圆照.  相似文献   

6.
新旧类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我国编辑出版了不少新型类书。从编纂目的、分类体系、内容范围、体例检索等几个主要方面比较古今类书,可以了解新旧类书的不同特点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妖怪部》,所引书籍八十八部,以志怪小说集为主,符合“妖怪”主题。特别是其中对于引文来源的标示以及引文事例的安排,大多符合“若引文未标明出处,则其来源书籍与前引文相同”的潜藏原则,整体上体现出了“引用形式以事件时间编次”“引用书籍之类别与时代集中”等引书特点,然在引文来源、择选摘录及编次分类上亦无法避免大型类书编纂弊端,或文书名标示错误或引文内容阙漏,所以详考其引书来源并分析引用特色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文言小说总集《智囊》编排体例在继承小说类书分类编排方法的基础上,以智为主题,不仅具有取材专一和钟情史书的编纂特点,而且工于创造,一方面打破"述而不作"的传统,对小说进行精妙的评点,另一方面将搜罗的1300余则智慧故事按照层递、并列、正反相较三种结构关系进行精心编排,体现了《智囊》特色鲜明的编纂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初学记》是唐玄宗为儿子等学文、检事及看文体而命大臣编撰的一部启蒙类书。本文试从《初学记》的编纂人员及刊刻版本加以分析,厘清源流。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正>唐传奇是指唐代文言小说,作者大都以传记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晚于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将所分六类小说的第二类定名为"传奇",于是传奇作为唐代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了。现存大部分传奇都被搜集在《太平广记》里。任何一朝一代的文学,婚姻、爱情都是最令作家关注的字眼,唐传奇亦如此。唐传奇体  相似文献   

12.
汉语义类研究及其应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有必要从古代汲取营养,而义类研究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大量义类专书的存在,反映了汉语的特点和时代的客观需要。雅学的兴盛,训诂学在语义研究上的突破,雅学从语言研究层面向应用层面的发展,都与关注义类相关。雅学"同义类聚"编排体例的兴盛,又推动了古代类书的编纂,并启发今人编纂现代汉语义类词典。中国在汉语义类的应用领域同样是有传统的,义类研究在传统民间语文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编撰类书及相互唱和的过程中,宋人形成了崇尚学问的诗学观念;翻阅和熟读类书,则将大量的知识内化于诗人的创作能力系统.宋代著名诗人多有自编类书者,以备学力不到时临文一助.宋代诗人对类书的倚重与运用,是宋诗学问化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宋诗与类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宋之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文化总结与象征的类书在宋代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各种类书大量涌现,而文人自行编纂、以适临文之需的类书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大家如晏殊、秦观、黄庭坚等都有纂集之作,更遑论其他士人。在一定程度上,类书表现为宋人文化水平的平均值。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人积累学养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可使他们在濡毫之际左旋右抽,应对裕如。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的形成,与之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对联从唐宋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不仅如此,对联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受关注程度不高。如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三言",近来人们对其中插入的诗词研究较多,但对对联却鲜有提及。文章对冯梦龙"三言"中对联的形式、来源、功用、修辞和艺术特点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我国编辑出版了不少新型类书.从编纂目的、分类体系、内容范围、体例检索等几个主要方面比较古今类书,可以了解新旧类书的不同特点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假传文创作兴盛,在韩愈《毛颖传》基础上渐成一种新文体,相较于《毛颖传》的托讽意味,明代假传文强调虚、实与真、幻的“幻笔”特征,以及在表达上呈现世俗教化之趋向。而于目录分类上,明代假传文选本由集部向子部转变,由散文选本发展为类书体式,并在小说琐语、日用类书之间承担不同功能。因此,明代假传文又在创作上进一步开拓对文化、医药、博物等知识与文字技巧的运用,展示出明代士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其背后亦隐含明代知识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古类书《琱玉集》残卷中六则引自《春秋》的材料,与现存《春秋》、《春秋左氏传》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彰显出编者在编辑词条时文献来源的非单一性。《琱玉集》对原始文献进行删改、润色,更注重情节,使之故事化,追求一种民间叙事,传达出《琱玉集》明显不同的写作性格和写作诉求,也彰显出早期类书的编写特点。  相似文献   

19.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宋刊本《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是海内外存世较少的宋代编纂成书的民间日用类书的一种,也是目前所知最早有编纂成书年代且保存完整的宋代民间日用类书。其选文角度突出“应用性”,举凡仕途表启、迎送简劄、婚聘文书、礼仪赠答、丧葬文疏、僧道书劄皆广泛涉及,与民众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其选文标准从时间范围来说以时代较近的南宋作家为主,选文类型以骈文为主,所选文章以当时有名于世的中小名家的文章为主,这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也反映出这些作家创作中的世俗化、实用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