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文”和“言”怎样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在于“言”、“文”分离.要么重“言”轻“文”.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弃“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是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丽琼 《师道》2014,(7):50-51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言”与“文”的问题。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教学中体现为字音、字义、语法、翻译等。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与“文”孰轻孰重?过去是唯“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现在随着教改的深入、人文主义的凸现。重“文”轻“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甚至出现了唯“文”废“言”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果真能轻“言”甚至废“言”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7.
一、“言”“文”并重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走过了一个梗长的过程,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有“言”而无“文”的弊病;而当“人文性”成为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诚然,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难以乐观,要么一味重“言”,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要么一味重“文”,满堂对话,空洞飘浮。中学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本期选刊一组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和分析文章。一篇高中文言文复习课观察评析,以图引发读者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全面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几个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讲课有不少共通点:(1)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过关”;(3)教学形式基本为串讲,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这不禁让我困惑:文言文教学怎么只见“言”而不见“文”?  相似文献   

10.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学的内容是“文”和“言”,先“言”后“文”。先“言”后“文”,由“言”到“文”的教学既符合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规律,又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文言词汇教学可以遵循以下环节:梳理→语感→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现在考查的内容和题型基本稳定:语段主要选取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材料。考查内容涉及“言”“文”;考查形式分选择题和翻译两大类型。但学生文言文阅读得分的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语句翻译。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占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两种背离新课标的倾向。一种倾向是重“言”而轻“文”。这里的“言”指词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一讲到底”的现象。常见一些教师拿着课文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然后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文词句的用法及含义,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地就这么教。殊不知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16.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的“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和“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两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逐字逐句翻译文章的串讲法、字词句繁琐训练大行其道。这种以“言”为本,严重忽略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应试式学习,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学生根本无法透过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有鉴于此,有必要强调中学文言文教学“言”和“丈”的和谐融合。关于“言”的学习,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关于“文”的学习,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燕 《文教资料》2014,(12):47-48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传统的重“言”轻“文”的教学模式虽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有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弊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与“言”和谐统一呢?作者从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中蕴含的美、进行自我解读和借助写作带动文言文教学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前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语言文章”。它历经干百年时间的筛选,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瑰宝。然而,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仔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停留在字、词、句的浅层内容上。  相似文献   

20.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