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基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地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归为物质本体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重大误解。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难看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对立,也就是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更深刻的把握一定还要结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综合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表述为劳动本体论,更契合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主体性观点认为,本体论问题过时了。他们认为本体论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哲学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对立派别,它们并不代表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在现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消失了”。他们还认为“只有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中央党校出  相似文献   

3.
实践哲学被葛兰西首次明确提出,他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而是超越二者、综合二者的更高的哲学。是拒斥“形而上学”和物质本体论的独创自主的哲学,更是一种“创造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在自己一生的哲学活动中,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始终不渝地反对超越和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倾向,把坚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反对超越和调和这种对立的倾向,作为坚持党性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直指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发展,对于今天澄清哲学界的大是大非,仍是一盏指路的理论明灯。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他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而且超越了作为形而上学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性质。这一革命造成两个相关联的重要结果:哲学的终结以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融合。这决定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深入全球化的时代语境,全面借鉴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方法,实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位代表,他跳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圈子,使得唯物主义重返哲学。但是他无法把握实践这一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这使得他无论在自然观领域还是社会历史领域都难以摆脱旧唯物主义的框架。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及以往哲学缺陷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8.
王金福同志在《一个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的析辨》(《求是》1990年第6期)一文中(以下简称《析辨》),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哲学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一番认真的析辨,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我认为《析辨》中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用这种观点去析辨“超越”论,不仅没有挖到根子上,反而自身也陷入了一种“超越”论。现就关于实践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理解,以就教于王金福同志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国家和法的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名著中,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自己早年推崇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社会、国家与法的关系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期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方向,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对立,反映在实践观上,表现为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读懂康德哲学实践观,理解其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认清其唯心主义实质,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2.
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对立,反映在实践观上,表现为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读懂康德哲学实践观,理解其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认清其唯心主义实质,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环境,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在工业生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在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中寻根究底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共同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斗争。所谓哲学的党派性,首先就是指一定的哲学路线的贯彻。“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谎言和糊涂观点。”这就是哲学上两个根本对立着的党派。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只不过是既有唯物主义因素又有唯心主义因素的折衷主义的杂拌,它并没有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之外。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因为实践观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根本之点,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区别于唯心主义,又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实践观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与本体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本体论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构成。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物质本体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等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也不符合近代以来人们公认的"本体"(本原)概念的含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可能的,除非谈的不是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学说运用于社会现象,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只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才是唯物主义,一进入社会领域就变成唯心主义了。这就是说,他们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当然,就是在“下半截”即自然界的唯物主义,由于形而上学的限制,也不能说是完全彻底的。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有三大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心主义。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非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确立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世界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延续和深化,是马克思先前业已形成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进一步表达。澄清这一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地位,还原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考察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哲学领域的一切问题上都清楚明白地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对于“超越”这两大党派而创立“新”哲学的企图,一概表示轻蔑。列宁非常推崇恩格斯的坚定的哲学党性原则,把它赞许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和最宝贵的传统”。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